勇敢追梦的纺织“教练员”
青年时代因几分之差高考落榜,为减轻家庭负担,让唯一的弟弟上学,放弃了继续考学的机会,毅然选择去乡村当一位民办教师;为了追梦,上世纪90年代成为一名纺织女工;结婚不久经历丈夫因单位倒闭而下岗,公公老年痴呆,婆婆手脚麻木生活不能自理,丈夫身患绝症……
在重重困难面前,这个坚毅的女人擦干眼泪,与命运抗衡,毅然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并把家庭、事业和孩子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从一名普通员工到先进工作者、优秀教练工,再到武汉市优秀党务工作者,这就是新兴际华集团际华3509公司布机车间白班操作技术员刘满仙。
弃教从工来追梦
与许多爱寻梦的年轻姑娘一样,刘满仙从竹筒河畔的里潭小镇顺流而下,来到千年古镇系马口,这里有一家建国初期建厂的军工企业。刘满仙只身一人走进这家企业。“美好的生活不是白来,它需要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付出。”刘满仙回忆起那时候的生活,感触颇深。
戴上口罩、工作帽,系上围腰,走进机器轰鸣的车间,刘满仙走上了后纺车间络筒挡车工的岗位。从民办教师到纺纱女工,她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
1998年,公司组建仿真车间,从比利时引进当时国际最先进的织机,生产人员由各车间优秀员工抽调组成。刘满仙怀着激情第一个勇敢地报名来到这里,面对全新的车间,全新的设备,全新的管理模式,而且由于赶任务赶工期,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劳动强度骤然加大。
“刚去的时候,人瘦了一圈,体重下降十多斤,双脚浮肿,回家双腿像灌了铅一样,也有过多次回家倒在床上和衣睡到天亮。那时候好多人走了,但是我还是想留下来。”刘满仙风淡云轻地说起那段艰辛的日子。
由于工作努力,她很快入了党,走上轮班“教练”的岗位。布机与其它工种一样,从来就没有轻松的时候。每一个新员工的到来,都得由“教练”手把手的培养和引导。有些员工来自边远贫困地区,刘满仙时不时从家中将女儿的衣物拿来接济她们。由于她的带动和示范,员工每每遇到各种困难,都会得到其他工友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路上坎坷却永不言败
事业上总算有了起色,家庭却又出现了变故。由于丈夫单位长期处于亏损,最终破产倒闭,从此下岗待业,全家的经济重担全压在刘满仙一人肩上。可谁知“祸”不单行。丈夫下岗的阴霾还未散去,同住的公公婆婆,先后患病,生活不能自理。
接二连三的变故,让在家附近打了几个月零工的丈夫,有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很快他联系了重庆的一家公司,要去上班了。”刘满仙成为千千万万在家留守的妻子中的一员。“结婚十多年从未分开过,丈夫背井离乡,我当时还是很难过。”刘满仙说,丈夫临走前的晚上,她辗转难眠。
丈夫出了远门,留给刘满仙照料两位80多岁的公公、婆婆,还有正上高中的女儿,上上下下都离不开她。工作的劳累、生活的艰辛不是一般女人所能承受的。
硕果累累创奇迹
但困难没有压垮她。刘满仙从由轮班教练走上车间总教练和操作技术员的岗位,她的工作更繁琐,担子更重了,不仅负责整个车间的教练工作和操作技术,还主动承担了部分招工任务。渴了,买瓶矿泉水;饿了,就啃啃煎饼,有限的出差费用和现实的经济条件,让她在饮食上不敢有丝毫奢侈。为了稳定新招来的员工,她与车间骨干一起,时常利用休息时间到单身寝室走访谈心,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为职工队伍的壮大和稳定,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
一批又一批新员工,通过她手把手耐心细致地帮教,很快地成长起来。经过她亲自培养的学徒超过100人,其中以张琴、喻燕莉等为代表的优秀员工,在湖北省市级职业技能大赛上多次获奖,并先后当选为省市级劳模。
除了带徒弟,刘满仙还总结出了一些方法,基于经验写出来的《无梭双幅改造“开花结果”》的学术论文还发表在了专业杂志上。
2013年底,远在外地打工的丈夫,传来身患中晚期胃癌的消息,再次给这个家庭沉重一击。要照顾两位80多岁生活不便的公公婆婆,还得照料女儿和患重病的丈夫,同时又要兼顾繁重的工作,当记者问刘满仙靠什么坚持下去,她长长地嘘一口气:“我爱这个家,我也爱我的工作。虽然坚持让我倍感煎熬和折磨,我觉得幸福就足够了。”
说起自己培养的学徒不下百十人,当中不乏优秀员工,她们获得过各种奖励和荣誉,自己却不能出彩,她淡淡一笑:“谁都渴望成功,得到认可,但教练的工作就是做好铺路石,这好比体育运动,上台领奖,接受鲜花掌声的只能是运动员,站在他们身后的那个人,永远是教练。年轻时来到这里,就是因为有梦,如今看着我的徒弟们这么有能力,也算是帮我圆梦了。”说完这些,她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