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拍马难追”电动汽车 甲醇汽车如何创造有利发展条件?

2016-02-18    来源:赛迪智库
0
[ 导读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节能环保压力与动力倍增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头戏,更是十三五期间的重点部署

在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节能环保压力与动力倍增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成为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头戏,更是“十三五”期间的重点部署之一。甲醇汽车具有燃料可再生易获得、技术体系成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以及基础设施易配套等优势,是适合我国资源禀赋、成本低见效快的清洁能源汽车发展方向之一。目前,甲醇汽车已在山西、陕西、上海、贵州、甘肃等省市进行试点,吉利、奇瑞、一汽、陕汽等企业也积极投入研发与生产。2015年10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先后出台《车用甲醇燃料加注站建设规范》、《车用甲醇燃料作业安全规范》,将进一步促进其基础设施建设。但与进入发展快车道的电动汽车相比,甲醇汽车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创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价值,使其真正成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补充,值得深入探讨。

一、甲醇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市场增长空间较大

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巨大的增长空间为甲醇汽车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近年来,我国汽车销量持续增长,2014年汽车保有量已达1.54亿辆,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05.8辆,但这一数字远低于世界平均千人145辆的水平。从发达国家汽车消费的增长趋势看,在人均GDP达到5000-20000美元(按购买力平价统计)时,人均汽车保有量将保持年均7%以上的增速。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超8000美元,汽车正处于全面普及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汽车消费将呈现量、速齐增趋势,甲醇汽车及甲醇燃料有望在广阔的市场增长空间占据一席之地。

(二)技术体系日趋成熟

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至今,甲醇汽车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燃料调配、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制造、整车适配和输配系统建设等。在发动机与燃料适配方面,随着燃油泵、发动机喷油器密封圈以及电控系统的改进,甲醇汽车的冷启动、关键零部件溶胀、腐蚀性等问题已完全解决,目前进入性能改善与提升阶段。在发动机与整车适配方面,全国共有8家汽车企业开展甲醇燃料发动机及整车的研发和生产,产品包括多种类型的乘用车和商用车,目前已有5家企业7款甲醇车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在甲醇燃料的储运、输配方面,其运输与配送可使用普通钢材的储罐、管道和槽车,加注设施仅需对现有的汽柴油加注体系部分改造即可,同时大量的甲醇供应也适合长距离管道运输。

(三)节能环保性能较为优越

在节能方面,大规模使用M15、M85、M100等不同比例的甲醇汽车,将有效减少我国对汽柴油的依赖,降低能源供应风险。同时,高硫高灰劣质煤、焦炉煤气、钢铁、水泥等热加工产生的伴生气,以及矿区开采的伴生气,也能够成为甲醇生产的重要来源,从而实现工业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在环保方面,甲醇汽车常规排放中的碳氧化合物、氮氧化物等较汽油车低30%以上,且不含硫化物,非常规排放经过催化净化后,可以达到和汽油车一样的水平,并且不含高致癌物苯类、双烯烃,尤其能够减少含碳、含氮PM2.5颗粒物的排放。甲醇燃料规模化应用是促进我国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甲醇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另一优势。

(四)经济性方面更具推广优势

甲醇汽车经济性好,有利于市场化推广。从下游客户的使用成本看,以山西省长治一运M100甲醇汽车运营数据为例,在相同续航里程下,燃料费用比汽油车节省1/3,购车成本与汽柴油车价格相当,在没有享受其它新能源汽车价格补贴的情况下,甲醇汽车依旧能保持良好的经济性。相比其它新能源汽车,甲醇汽车在燃料储运、加注站的建设方面也具有竞争优势。对天然气汽车而言,管网的建设、预期上涨的气价,以及加气站建设的高成本限制了其推广发展。对电动汽车而言,充电网络能否有效布局、集中式充电站建设的高费用,是其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相比之下,甲醇燃料运输与配送使用现有的成品汽柴油罐车即可,将汽柴油加注设施改造成甲醇加注设施的费用仅为2万元/站,新建撬装式加注站,费用也仅为40万元/站,成本远低于其它新能源汽车,易于投资建设。

二、甲醇汽车产业快速发展面临的阻碍

(一)产业化相关标准尚不健全

产业标准体系的建立是甲醇汽车快速发展的制度保证。尽管当前M85以及车用甲醇燃料的国家标准已经实行,并且在全国12个省份出台了M15、M30相关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全面推广甲醇燃料,但目前急需出台的M15、M100国家级燃料标准仍迟迟未能推出,使大量的社会资本无法投入到甲醇汽车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之中。另外,针对甲醇汽车尾气排放的国家标准并不完善,甲醇汽车相关产品缺乏技术标准,这些都不利于在行业内形成良好的生产、建设、运营及售后服务环境;也正是此类标准的缺失,抑制了甲醇汽车产业相关领域的投资与发展。

(二)有利的资源条件并未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长期、充足、廉价的甲醇燃料供给是甲醇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但在我国广大富醇地区,有利的资源条件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在我国中部地区、西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煤制甲醇、焦炉气制甲醇具有区位优势,但迄今仅有山西、陕西两省的甲醇汽车产业发展相对具有规模,其它富煤、富醇省份的甲醇汽车仅处于小范围改装应用阶段。我国东部地区依靠进口大量价格低廉的甲醇,其甲醇汽车规模化推广同样具备了有利条件。然而,长期、低价、稳定的甲醇燃料供给,并未催生西北及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甲醇汽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三)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配套设施、售后服务机制亟待完善

一是与传统汽柴油车相比,甲醇汽车车型较为单一,尚不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在与矿用车、公交车、特种车的适配合作方面,其不足更为明显。针对重型卡车、12米以上客车大功率发动机的研发工作目前尚在进行中,甲醇汽车扩大到工业、矿业、公交等领域的应用受到制约。二是甲醇汽车燃料加注、售后服务网络尚未形成,成为产业快速发展的又一制约因素。一方面,对汽柴油加注站进行甲醇化改造,与石油石化企业的商业合作会比较艰难。另一方面,新建甲醇加注站牵扯到土地、资质的审批,如果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基础设施难以建成。三是甲醇汽车领域尚未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优势和公众的认可度。

(四)不同种类的替代燃料汽车市场竞争激烈

除了行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外,甲醇汽车产业化还面临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的竞争。一方面,国家对天然气汽车、电动汽车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及财政支持,政府、公交集团通常优先采购天然气汽车及电动汽车,而甲醇汽车的推广仅是依靠少数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推进,明显缺乏国家层面的产业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全社会对甲醇汽车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媒体对甲醇汽车的优越性能宣传力度不是很大,甚至还有一些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负面报道,这不仅降低了社会资本对甲醇汽车产业的投资热情,而且也影响了甲醇汽车的推广工作。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产业标准,完善政策支持

一是由国家相关部委联合制定和批准甲醇燃料的实验、测试方案,对甲醇燃料及甲醇汽车进行经济、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综合评价。二是由政府、相关甲醇燃料生产企业、甲醇汽车制造企业、示范运营单位共同完成对甲醇燃料及甲醇汽车的检测、设计、实验工作,完善甲醇汽车生产、运行及加注方面的管理制度,制定市场准入及退出管理办法。三是通过建立甲醇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标准化数据库,整合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加快形成全国性的甲醇汽车标准体系。四是在国家层面促进甲醇燃料、甲醇汽车能同样享受到新能源汽车的政策优惠和价格补贴。

(二)结合地区资源优势,打造区域化市场

一是充分利用我国西北、华中、华北地区丰富的甲醇产能优势,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焦炉气制甲醇的资源优势,以及东部地区进口甲醇的价格优势,扩大示范及推广范围,形成区域化的甲醇汽车市场。二是示范试点省份应积极规划布局,完善甲醇加注站的建设,比如,可沿着高速公路或干线公路建设甲醇加注站,并充分利用城际客货运企业、矿企、公交公司的运输站场,建设甲醇加注站,以点带面,形成区域化的加注网络。三是向国外富醇地区输出甲醇汽车产品、技术及相关服务,尝试培育甲醇汽车海外市场。

(三)加强对深层次技术的研发,促进产品多样化

一是进一步深化甲醇发动机核心技术的研发,尝试建立国际甲醇发动机技术合作平台,攻克大马力甲醇发动机的技术难点,依靠发动机性能的提高,实现发动机功率的全覆盖,使用户有更大的选择范围。二是加强对甲醇汽车尾气排放技术的研发,从燃料调配、冷启动、燃烧控制、尾气净化等环节抓起,减少非常规污染物的排放,适应国家不断提高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三是发动机生产企业应尝试与更多的乘用车、商用车企业加强合作,适配更多车型,重点推进商用车产品的多样化生产,满足目标群体的市场需求。

(四)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多方合作

一是探索包括甲醇汽车研发、生产、售后服务等多方参与的商业合作模式,通过合作形成甲醇汽车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二是积极呼吁促使政府将甲醇加注站建设纳入城市综合交通和建设规划中,科学确定建设规模,合理选址,适度超前建设,因地制宜成立与油企、车企合作经营的方式,积极试行与加油站共同加注、利益分成的商业模式。三是努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尽早颁布甲醇汽车产业发展促进政策,制定并执行投资贷款、购车补贴、燃油税及购置税减免等政策措施,扩大在公车、公交运营车辆中的推广范围,努力提高公众对甲醇汽车的认可度。

 
 
[ 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