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要做就要做到国际前三位”,鲁冠球强调“专注、做强”,这无疑是万向成功的注脚。鲁冠球曾说,企业发展要在稳中求快。“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
据经济之声报道,万向集团一直被誉为中国企业的“常青树”。从创立之初的“铁匠铺”,到如今成为我国汽车零部件的龙头企业,万向的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对行业动向的正确把握。当下,传统汽车市场低迷,整车降价的压力也传导到上游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这些走向“微利时代”的企业如何能够突破困境,寻找新的发力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别策划《兴国重器》。
主动转型升级 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开拓
在万向精工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外,第三代轮毂轴承单元整齐地摆放着。它们从这里出发,供给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整车厂。企业负责人介绍说,这里以前是劳动密集型生产车间,如今已经全部智能升级。记者看到,升级后车间里不再噪声轰鸣,人员流动,取而代之的是一整套全智能生产线。一条条智能手臂正在忙碌、有序地完成着从下料到完工的全过程。而这条智能生产线可以节约2/3的人力,并将班产效率提高240%。
万向集团以传统汽车零部件起家,并走出国门。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兴起,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鲁冠球曾提出,希望他们生产的零部件,传统汽车能用,新能源汽车也能用。
记者:新能源汽车正在兴起,万向集团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继续开拓,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鲁冠球:关键是电池。现在电池不仅是我们万向遇到最难的问题,国家遇到最难的问题。现在是全球在解决这个电池问题。(电池)不是逐步提高,往往是突破性的,是用什么材料的问题。而且是颠覆性的。所以风险很大。
记者:现在在新能源电池研发上,万向集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鲁冠球:我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得到了市场认可,现在我们的产品到目前为止,已经供不应求了。(我们)成立了研究院,把国际上的科技人才聚集起来。现在我们的生产基地在美国、在韩国、在日本,在江苏、在杭州,现在有五个生产基地。
记者:在北美每生产的2辆汽车中,都有1辆使用的是万向的零部件,那在新能源电池的布局上,您有什么规划?
鲁冠球:我们至少一定要做到国际前三位。现在我们的启停电池已经是国际第一位了。我们总的电池(行业)要建设起来,那要大力投资。我们也在把国际上的人才都在聚集起来。现在政策环境好了,我们的基础实力也好了,支持我们的声音也更多了。所以更容易了,有难度,更容易。
精心布局 瞄准整车
从与鲁冠球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这位掌舵万向集团40多年的老人自信、果断,还有点不达目标不罢休的霸气。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的成功,让万向把下 一个目标,瞄准了整车。为此,鲁冠球精心布局。不仅10多年前就在国内开始了电动公交车的研发,还分别在2012和2014年收购了美国电池供应商 A123公司,以及曾与电动车风向标特斯拉齐名的菲斯科。不过,制造整车,从梦想照进现实,这一步走得并不容易。
记者:万向集团一直都有造车的梦想,那么,从汽车零件转向整车制造,方向的转变您觉得最大的瓶颈在哪?
鲁冠球:公交车我们已经搞了十多年了,到现代这么一代一代逐步搞下来,搞了这么许多年了,但是心里不踏实,还达不到国际需求。因为我们是搞零部 件的,对搞整车基础实力不够。造一个汽车容易,我们造了很多了,市场上都在跑,但是(我们)非常担心质量,多多少少都会碰到问题。
记者:那面对这些困难,万向如何取得突破呢?
鲁冠球:如果你的产品人家放心了,那人家会认可你,会尊重你会尊敬你。所以我们学先进,傍大款。公交在国内,所以我们找了上汽来造,要它支持我,特别是在生产上,特别是在技术上支持我。在美国,我们找了宝马,要宝马来造,宝马把好的技术、好的部件供应给我们。我们的车里有很多的东西、很多的技术都是宝马支持我们。
记者:Karma(菲斯科更名而来)复产了之后,什么时候计划把它引入到中国市场,现在有计划吗?
鲁冠球: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哪里倒下哪里站起来嘛。先站起来之后,美国认可了,美国的技术已经达到消费者满意了,到这个时候,再考虑把它的哪个产品拿回来。
创新聚能城 下一个目标
任何一家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万向也不例外。在每一个“万向人”的心里,都有这么一个“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十年,企业的日创利润和员工的最高工资要翻十倍,从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零的突破开始,万向走过的每个十年都信守这份承诺。如今,随着企业的发展,要实现这个零的跨越,难度越来越大。而鲁冠球也再次拿起画笔,为企业描绘出一个全新的开始。
记者:一直以来,万向集团都有奋斗十年添个零的目标。在中国制造2025这个大背景下,万向下一个十年有什么规划来实现这个零的跨越?
鲁冠球:2025年要把整个国家的基础工业有一个新的突破。不但国内要强大,更重要的是要去国际接轨。这个的提出非常及时。因为国家有了这个战略目标,那么企业就是要围绕国家的战略目标去实践。我们就提出来,万向创新聚能城。
记者: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城?您对这座城给予什么希望?
鲁冠球:不但把电这个能源聚集起来,把人才聚集起来,把技术科技聚集起来。我们真正要把一个节能的、环保的、科技的,再要把人才聚集起来。那么人才需要、各种需要、各种活动、各种娱乐、各种文化都要综合性的聚集起来,要真正的建设一个世界有影响力的,国内有地位的,这样一个万向创新聚能城。
【业绩报表】
从零件到部件,再到系统模块供应,始于农机厂的万向集团,如今已成长为年收入上千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作为首批在美国设厂的中资民 营企业之一,二十多年间,万向已将触角延伸到英国、德国等10个国家,海外员工超过万人,成为通用、大众、克莱斯勒等国际汽车品牌配套合作伙伴。
优化资源配置、布局清洁能源,万向做出的选择,代表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向着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目标,步入发展快行道。
有着46年历史的万向集团,从一个农村的小作坊,逐渐成长为年销售规模超过20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这一切离不开创始人鲁冠球对万向倾注的心血。与被誉为“常青树”的企业一样,鲁冠球也被誉为中国企业家的“常青树”。
上世纪60年代末,20岁出头的鲁冠球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创办了宁围公社农机厂。1975年,农机厂开始专注汽车万向节的生产,就是 从这个并不起眼的零件上,鲁冠球的事业开始起步。此后,在10多年间,鲁冠球把自己生产农业机械的小作坊,发展成中国第一个为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提供零部件的生产商。
为了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鲁冠球聘请了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的兄长普雷斯科特?布什担任万向集团的高级顾问。事实证明,这次合作非常成功,在促进美国企业和万向集团对口合作、介绍先进管理经验、引进先进技术方面发挥了实质作用。可以说,正是鲁冠球的谋略和魄力,让万向能在国际市场上步步为营。
如今,万向以年均递增25.89%的速度发展,并在国内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60%以上。“要做就要做到国际前三位”,鲁冠球强调“专注、做强”,这无疑是万向成功的注脚。鲁冠球曾说,企业发展要在稳中求快。“在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船要行得快,但面对风浪一定要捱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