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怀才不遇”的故事。
最近这几年,“雾霾治理”一直都是各地“两会”热议的关键词之一。今年也不例外。“蓝天白云成了奢侈品。”抬头看了看窗外淡黄色的天空,华科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军营坦言,解决雾霾问题关键是决心和耐心,“技术已经不是问题”。
这并非信口开河。1000公里之外的山西,已经有了张教授“治霾神技”的成功应用。
超细颗粒化学团聚技术是张军营教授10多年的心血,工作原理是通过专用喷射设备,将一种化学团聚剂喷射进入粉尘排放通道,粉尘碰到团聚剂就形成块状,自动沉降下落至回收坑道。
十年磨一剑
PM2.5超低排放不是神话
小县山阴为山西省排名第二的产煤大户。“除了煤,还是煤。”本月初,指着一条长达15公里的输煤专线,中煤集团山西华昱能源有限公司发展与规划部负责人周文勇一脸真诚地说道,“真得感谢你们湖北朋友提供这套技术。”
据介绍,作为央企中煤集团下属企业,山西华昱下决心把煤炭“吃干榨净”,已建成的低碳循环经济园区涵盖煤炭、电力、冶化、建材和农业等领域,“我们的水泥厂和发电厂的降排任务非常重”。
好在技术创新带来了惊喜。
“可降到7.9毫克/立方米,远远低于国家最新标准,这个属于超低排放范围。”摊开山阴县环保局出具的环评监测报告,山西华昱旗下公司——山阴炫昂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符利军喜从心生,“关键是成本也低。”
2015年12月18日,在山西省环保厅的组织下,包含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同行在内的21人对这家水泥厂现场“检阅”。
埋头煤燃烧领域十多年,华科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军营表示,这项超细颗粒化学团聚技术完全可将燃煤PM2.5浓度控制在国标以下,“实际应用效果比预想的还要好,已通过国家863项目组验收”。
对此,在接受采访时,华东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工程师戴建忠就介绍称,区别于以往的物理方法除尘,“这项技术是采取化学的路径来解决问题,这在全球也是最前沿的技术,值得大力推广”。
更为关键的是,这套光谷技术具有成本优势。以规模300MW电厂为例,武汉天空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湧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静电或布袋式除尘的投资是2000万元以上,“采用化学团聚系统费用在800万元左右”。
三年辛酸泪
自费推广仍然无人问津
酒虽好,巷更深。“难,太难了。”本月初,顶着凛冽的北风,走在山西华昱空旷的产业园里,李湧有些动容,“张教授十年磨一剑,我们就想踏踏实实把这个技术用起来,好东西不能浪费了。”
他告诉记者称,经过十余年无数次的艰苦实验,到2013年,这个名为“超细颗粒化学团聚技术”最终成型,“项目得到国家环保部的认定,国家领导人都做出过相关批示”。
当年,在举国抗霾的大潮之中,带着一帮年轻的博士和硕士,李湧毅然踏上了治理雾霾技术成果转化之路,第一站就选在荆楚大地。“大家都没有想到会这么难。”武汉天空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伟民回忆称,作为公司年龄最大的员工,自己每周至少拜访1家潜在客户,“嘴巴是真的说得起泡了。”
说起那段经历,一向乐呵呵的李湧都有点唏嘘,“后来,我们承诺自己花钱上设备,省里面才有家火力发电厂愿意给机会试试”。
尽人事,听天命。“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又不同意了。”李湧不无沮丧地坦言,自此,公司便将战略方向做了彻底调整,“去降排需求最强烈的地方找客户,就来山西了。”
2014年春节过后,李湧和他的市场团队一路北上至山西朔州,“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肯定可以找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老潘最后是用担架抬着回武汉的。”武汉理工大学高材生、山阴项目现场技术员陈岩偷偷告诉记者称,由于实在是太累,大家身体都严重透支,“没日没夜地在现场工作。”
苍天不负有心人。“首先是我们确实有这个需求。”山西人周文勇说得很实在,另一方面,公司被华科专家和光谷企业负责人的诚意所感动,“不厌其烦地上门讲解,真心实意帮我们解决问题。”
推广的阻力
市场仍顾虑安全与效果
毫无疑问,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代表的环保领域市场巨大。
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就曾按照环保投入贡献度测算模型及国家统计局相应数据测算出,相应的投入产出比为1.25,将净拉动我国GDP增长数万亿元。“湖北专家掌握了这个先进的技术,按理说,应该是本地企业最有机会先用上。”李湧说,从2013年开始,曾先后登门拜访过省内十多家潜在客户,“目前,还没有一家愿意尝试这项新工艺。”
为啥找个“吃螃蟹”的就这么难?“搞技术的都很保守。”华东电力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工程师戴建忠对记者坦言,除了资金投入方面的考虑,目前,国内火力发电厂和水泥厂等排放大户都建立了治污系统,在旧的国家排放标准下,绝大多数企业确实没有升级换代的动力。“从去年7月1日起,国内所有燃煤电厂要求达到30mg/立方米的新排放标准,但是很多企业还是愿意在老技术上修修补补,企业这样做肯定不会犯错,也不会有任何风险。”
确实如此。李湧告诉记者,自己拜访过的省内排放大户心态都差不多,“他们就是宁愿多花钱,也不太愿意尝试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尤其是大型的火力发电企业,更是谨慎得很。”李湧说。
在采访过程中,相继联系过省内几家排污大户,一些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新工艺,大型企业会对安全、效果等有顾虑,所以还需要“多了解一下”。
一方面,是大气污染日趋严重,雾霾成为绕不过去的民生话题,另一方面,先进治霾技术的推广举步维艰。作为技术发明者的张军营感到很困惑。
据其介绍,光谷已拥有相关企业350余家,在干法与湿法脱硫、氨硫铵烧结烟气深度脱硫、海水法脱硫等方面,“技术都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4年,张军营就曾多方建议光谷企业组成环保产业联盟,形成合力,抱团推广治霾新技术。“但是,仅靠企业自身推广是远远不够的,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加大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并出台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相关配套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治霾新技术,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上述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