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日前与慧云股份签订了协议,拟共同设立“格林美智慧环保云产业基金”,基金规模拟不超过10亿元。这并不是环保产业第一次拥抱互联网、大数据,在环境监测方面,“互联网+”已经开始发挥作用。
“人防不如技防,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环境治理设施进行监管,同时把运行数据进行公开,才能保证监测数据不弄虚作假。今年底,环保部将初步建成全国重点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公开系统,让企业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规排污无可遁形。”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这样表示。据悉,此套公开系统主要包括电脑端和移动端两个版本,有污染源监测数据采集、污染源监测业务管理、污染源监测数据查询分析、污染源监测信息公开等功能,正式上线后,将为公众提供重点污染源企业自行监测详细信息。
实际上此类系统在国内已有样本。贵州省政府去年已经率先上线“环保云”,市民可以通过“随手拍”将环境污染的视频、图片、录音和文字等资料,上传到“云”端,参与开展环境监督、查询、办事、投诉等活动。贵州省环保厅电子政务中心工程师潘禹介绍,“环保云”工程投资480余万元,在原有建设的“数据环保”基础上,整合了贵州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投资3亿元)的相关数据,覆盖800余套省重点污染源企业自动监控设备。
据了解,我国早在2007年就已经开始投资建设企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实时传输数据至环保部门,形如监管者的“千里眼”。但是,在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控的过程中,千奇百怪的造假术,一直如魅影般挥之不去。有的废水排放企业设法将探头探到的废水稀释,或者在排放高浓度大剂量的废水时,将探头挪放到另一个位置,打时间差。某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利用COD(化学需氧量)在线监测仪每两小时采样一次的时间差,在采样时段,将较干净的水打入废水排放管道。脱硫设施上,有的企业在线监测系统上加装一个针阀,稀释样气,有的则在仪表线路板上加装可变电阻,上传脱硫设施的虚假在线监控信号。
为此,环境保护部发布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1月1日开始实施。根据《办法》,环保部将设立黑名单,对于出现伪造篡改的企业,企业和相关负责部门都将被列入不良名单;追责方面,如果地方政府相关负责人管辖出现严重的数据弄虚作假、污染环境的事件,负责人将可能依法遭到免职。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气化主管姚彬认为,《办法》对环保弄虚作假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判定,环保部门执法的时候有据可循,有利于打击监测数据造假。
正如那位业内人士所说,人防不如技防,在某一个维度内的作假,完全可以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化技术,交叉印证,让做假的数据在多维度的视角中无处遁形。
例如,广东柯内特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污染源在线监管系统,除了能智能监测24小时污水排放,还可以通过大数据模型分析偷排、漏排企业,发现企业有可疑偷排行为及时发出预警。企业的排放量、生产用水量、pH值、治理设施等数据可以实时显示,每30秒更新一次,还可以查看统计分析数据,系统会通过企业近期的排污行为分析,列举出可疑偷排企业、现场设备存在故障的企业,向环保部门发送预警,对这些企业进行重点监管。比如某家企业入水量很大,排水口却很少或者基本没有排放,很有可能是偷排了。更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为了让环境监测系统更加智能化,新系统除了“眼睛”之外,还装上了“大脑”。
而来自石油化工企业的一些高管也认为,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把企业的环境监测数据公开,并设置直接举报功能,才能保证环境治理设施的运行,也有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
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刘新宇博士介绍,在美国纽约市,环境监测信息公开细致到社区层面,某些监测项目甚至可查阅原始监测数据。环境监测信息更为全面地向公众公开,一方面更好地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另一方面让更多研究者可以利用这些环境监测信息展开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可以为相关部门完善环境管理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