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把机器人当作朋友,更以该国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强有力的竞争力而自豪。在世界机器人生产企业四大巨头中,日本企业安川、发那科占据半壁江山,拥有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机器人产业高歌猛进的时代,全球竞争愈演愈烈,面对来自欧美国家的竞争以及中、韩等国的赶超之势,日本是否能够保持产业优势?面对少子老龄化、基础设施老化等社会问题,机器人是否能解决上述问题,以产业革命拉动经济增长?
为保持“机器人大国”的优势地位,日本政府呼吁要进行一场机器人革命,为此提出了《机器人新战略》。为了实现机器人革命的目标,日本经济产业省确定了三大支柱:首先要把日本打造成机器人革命的据点,强化机器人的创造及产出能力;二是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机器人社会,让机器人遍布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到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中;三是在物联网时代以机器人引领世界。
在2015年12月举办的日本国际机器人展上,本报记者看到不少与人类合作完成作业的“协作机器人”。这些协作机器人接触到外力,或是感应到人类靠近,便立即停止动作。安川电机的河野对本报记者说,日本在2013年修改了《劳动安全卫生法》,让符合安全标准的机器人可以与人类协同作业。此前,由于安全栅栏的限制,尽管日本在协同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人机无法成为生产线上“亲密无间”的伙伴。相关法规解禁后,日本协同机器人的实际应用刚刚开始。机器人产业相关人士称,2015年可以称得上是协作机器人的元年,也让人看到日本进行机器人革命的决心。
日本不仅把眼光放在新一代工业机器人身上,还计划把机器人普及到医疗护理、基础设施检查、服务、救灾、农林水产等各个领域。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等机构统计显示,2015年日本国内的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18.23日元),到2035年将扩大至约10万亿日元。其中,传统型的工业机器人的增长率仅为18%,而服务型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将扩大至13倍,达4.9万亿日元。未来,机器人照顾行动不便的老人、在农场里摘番茄、在酒店前台接待客人将不再是稀奇的光景。
日本机器人工业会专务理事富士原宽告诉本报记者,构建机器人无障碍社会,政府需对技术研发、监管放宽、标准制定等予以支援,完善体系建设。比如,为了远程操作或无人驱动机器人的应用,需要对《电波法》做出相应调整。若要无人驾驶的车辆奔驰在公路上,需要修改《道路交通法》及《道路运送车辆法》。2014年2月ISO13482——生活支援机器人的国际安全规格诞生,完成了日本多年来的夙愿。此前,国际规格的制定多在欧美主导下进行,这是首次在日本主导下制定而成的安全规格,期待可以由此占领引导市场高速成长的制高点。
富士原宽强调,日本机器人产业若要想在发展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必须重视研发与现场需求结合,特别是在迟迟没有应用机器人的领域,弄清行业的需求至关重要。
三大市场表现形式
市场应用拓展
2015年度,我国机器人行业的市场应用空间不断拓展,无论是传统的汽车行业,还是其他细分领域,乃至新兴的3C电子领域,机器人的渗透率都在增加,大众对于机器人的了解和认可也越来越深。
核心技术进步
新战略机器人全媒体发现2015年度,技术的进步继续推动机器人产品的推陈出新,适用特殊应用需求的技术开发、技术支持和技术保证能力得到增强,重点技术和主流产品发展比较迅速,引领和带动了新兴市场、细分市场。
随着我国机器人产业的不断发展,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减速机、伺服系统和控制器这三大核心零部件虽然仍然被国外企业占据主动权,但是国内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自己的进步空间,并且国内各大主流机器人厂商也在积极试用。
从本体而言,我国国产机器人本体综合技术也有了较大进步,无论是精度、速度和稳定度较之于之前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应用企业对国产机器人产品也有了一定的信心。
营销模式创新
2015年度,工业机器人行业持续保持着激烈的竞争态势,其中系统集成商的数量不断增长,利润空间也在压缩。为了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器人企业在营销渠道和营销模式上做了一定的探索和尝试。
如埃斯顿不仅积极推广免费试用产品的方式,而且创新在全国开设4S店,加大应用商的体验机会。还有不少企业联合终端客户,采取产品应用换入股的方式,为产品拓展打通出海口。
2015年度,我国机器人产业的营销模式仍然处于摸索和探索的阶段,甚至新兴的电商模式也有人在尝试,不过到底哪种模式更适合,还是根据不同企业而定。
四种产业发展态势
市场竞争激烈
现阶段,我国工业机器人处于百花齐放的阶段,数以千计的机器人企业纷纷跳进这个风口,也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因此,无论是本体还是零部件还是系统集成商,竞争态势逐渐严峻。
为了在同质化竞争的洪流中独善其身,甚至脱颖而出,成为机器人企业的重要课题。为此,不少企业提出“加法原则”,即依靠提升产品附加值来改善产品价格低廉的现状,从而实现从红海跳到蓝海的目标。由此,在细分领域深度开发成为一种选择方式,提升产品本身的智能化性能也成为比拼项目。
强化企业品牌建设
应对市场竞争,行业内的机器人上市企业在这一领域内进行大肆扩张,不约而同采取积极地竞争策略,以上市为有利契机,高举市场开拓与加大研发投入两大利器,从而加大市场布局,强化品牌建设。
目前,我国机器人企业除了“四小龙”,并没有太为突出的品牌企业,因此,各家企业均利用自己所在领域的优势,希望达成深远的战略目标。上市企业、有资金实力和规模效益的企业除了在市场占有率上做文章,另一方面也在加大对概念性新产品的推广。一般性企业也在这个阶段加强企业管理和成本管控,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以期成为细分领域内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企业跨界联合
新战略机器人全媒体总结,2015年度,机器人行业的整合与并购案例层出不穷,从行业形态来讲,中型规模企业有所增加,小型企业也在快速发展,整体呈现出哑铃型态势。同时,随着机器人概念的火热,企业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大企业并购小企业屡见不鲜。一方面,原本不在机器人行业的企业为了快速进入这一圈子,收购机器人企业;另一方面,资本商四处寻找初创的且前景较好的机器人企业,加以投资和包装,使其快速成长;此外,少部分企业为了横向或者纵向扩张,联合兄弟企业共同发展也成为一种趋势。
国际企业继续主导
新战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认为,2015年度,我国机器人行业仍然是外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和话语权的时期。以发那科、ABB、库卡和安川为代表的国际巨头企业一方面加大对中国市场的布局,包括在全国各地开设生产基地、办事处或者分公司,另一方面不断降价从而扩大市场份额。随着价格的进一步下调,国产工业机器人产品原本略有优势的价格也开始削弱,国际企业的市场仍然还是得以巩固。根据了解,国际巨头企业在2015年度的销售额同比增长明显,“工业机器人的大部分利润都被他们承包了”,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