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习近平考察赴重庆 “一带一路”建设海绵城市蓬勃发展

2016-01-08    来源:北极星节能环保网
0
[ 导读 ]:近日,习近平2016年首次国内考察赴重庆。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重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

近日,习近平2016年首次国内考察赴重庆。考察期间,习近平听取了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工作汇报,对重庆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他希望重庆发挥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作用,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再创新的辉煌。与此同时,重庆的环保产业发展也备受瞩目。

重庆近日公布打造“海绵城市”的计划,2018年前,将投资12亿元,以绿岛新区为“主战场”,在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32个试点项目和9个重点工程。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重庆市已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制度及地方标准有望在2016年底前颁布试行,2017年底前颁布施行。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重庆璧山区上月公布了打造“海绵城市”的计划。2018年前,将投资12亿元,以绿岛新区为“主战场”,在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设32个试点项目和9个重点工程,届时绿岛新区将变身雨水吸放自如的城区。

在重庆市,对“海绵城市”感兴趣的不只璧山一家。1月4日从市城乡建委了解到,继去年4月两江新区悦来新城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后,万州、秀山、璧山均积极筹划“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全市正在推进或计划推进的“海绵城市”项目超过40平方公里。

“海绵城市”能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什么好处?

习近平考察赴重庆 “一带一路”建设海绵城市蓬勃发展

城市建设“海绵体”,让雨水从“包袱”变“财富”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雨水可渗入的草地、水沟被硬化成马路,小区里的绿地也被修建成停车位,致使城市无法像“海绵”般舒畅地“呼吸”,雨水只能通过地下管道排出,不少地方遭遇每逢下雨就“看海”的尴尬。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增强大自然的调节功能。”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认为,通过合理规划,对城市绿地、河流、排水管网进行整合,就能形成“绿色海绵”,让雨水从让人烦恼的“包袱”变成造福城市的“财富”。

重庆园博园就是“海绵城市”技术的受益者之一。

园博园自2011年开园后,一度被龙景湖污染问题困扰。该园管理人员发现,龙景湖的部分水源来自江南园,而江南园地处四面环山的低洼地带,每当雨季来临,雨水便会携带周边山上的泥沙和污染物进入湖内。

为还龙景湖一池碧水,去年,市园林局、重庆园博园管理处联合重庆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启动“海绵城市”改造项目。重庆大学的科研团队在江南园的土壤中加入了高分子聚合物聚丙烯酰胺,使得特细沙子更容易“抱团”,抵抗雨水对地表的冲刷力。此外,江南园建了许多像池子一样的塘床系统,大部分的降雨被“留”了下来……

与园博园的小范围试点相比,悦来新城正在推进的城市“海绵体”建设更加大气。悦来新城拟投资40多亿元,以国博中心为中心,以建筑、道路、绿地等作为载体,启动60多个建设项目。“2017年,悦来的‘海绵城市’建设将全面完成。”悦来投资集团人士介绍。重庆打造“海绵城市”,有良好的技术基础

“海绵城市”的理念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出现,很多国家对这种技术都有研究,但叫法不同。在美国这种技术叫低影响开发(LID,即LowImpactDevelopment);在澳大利亚,叫水敏感城市。

随着国内不少城市环境形势变得严峻,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势在必行。为此,2013年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实际上,在运用“低影响开发技术”方面,重庆做过不少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

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何强透露,早在“八五”期间,重庆大学就开展过雨水资源回用技术方面研究,包括雨水渗、滞、蓄、净技术;“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这些技术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目前研究还在深入和继续中。

此外,重庆近年来推广绿色建筑,也为“海绵城市”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重庆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有着现实而迫切的重要意义。”市城乡建委主任程志毅表示。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路面硬化比例不断提高。当大量积水积累在地势低洼处时,一旦雨水不能及时排出,极易形成内涝灾害。建设“海绵城市”可以较好地防治城市内涝。

另一方面,虽然重庆位于三峡库区,但其地形起伏大、河谷深切,导致了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成本高,人均水资源量低,被纳入中度缺水地区。重庆试点“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解决我市和三峡库区水环境以及水土保持问题,有利于探索山地城市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利用技术,在西南山地片区将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行推广。

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特色

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重庆市已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绵城市”建设相关制度及地方标准有望在2016年底前颁布试行,2017年底前颁布施行。

虽然“海绵城市”离市民渐行渐近,但大规模推开仍面临挑战。

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局长杨治洪坦承,重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最大难题是“无直接经验可循”。重庆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大到相关政策和规划管控,小到透水路面下排水管网的面积和口径大小,都没有直接的经验借鉴。此外,“海绵城市”建设每平方公里投入高达1亿元至1.5亿元,如何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需设计完善的利益补偿机制与回报机制。

如何建设高水平的“海绵城市”?何强认为,“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解决观念和管理问题。环保、规划、建设、市政、园林等主管部门应建立联合协商机制,按照“海绵城市”的理念从城市规划开始介入,建设和市政等相关管理部门也要负责好实施和运行。

何强提醒,“海绵城市”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既要体现山地城市特色,也要考虑三峡库区水资源的特别要求。”

 
关键词: 城市 蓬勃 发展 建设 考察
0
 
[ 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