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在全国率先导入PPP模式破解内河治污顽疾,首批38条试点内河两年基本摘掉了“黑臭帽”。本月起,宁波启动第二轮政府购买水质养护工程,又将28条河道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截至昨日,已有18家企业报名竞标。
近日,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对宁波以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共同提供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治理内河污染的做法表示充分肯定。
宁波有165条内河,水域面积405万平方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内河污染日趋严重。政府花巨资实施了几轮整治,但效果不佳,一些河道甚至出现污染反弹。
2013年5月,宁波借鉴国外PPP模式,在全国率先以政府购买水质养护的形式,为中心城区38条内河82万平方米水域找“管家”,条件相当“苛刻”:要垫付养护资金、设备投入及人员管理等所有前期费用,三年内河道污染指数每年下降15%、水体透明度平均提升15%以上。
最终,南京金禾水、浙江天韵、宁波清川等三家民企抢到“头口水”,分别接下海曙、江东、江北三区试点内河治理“军令状”。
“我们负责制定服务价格和质量监管标准,同时引入第三方检测公司,定期采集水样进行监测,不达标就扣罚养护费用。”市城管局局长李谦说,政府部门的定位就是“裁判员”。
微纳米气泡、人工造流曝气、有益菌水体生物……在“赛马”机制倒逼下,三家中标企业使出了浑身解数,宁波内河生态迅速变化。“过去河水又黑又臭,现在晚上都能听到蛙声了!”一群在江东区长塘河畔纳凉的市民对记者说。
PPP模式治理内河污染,实现了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双赢”。据了解,按中标价测算,首批38条河道水质维护成本平均下降近两成,财政每年还能腾出2000多万元用于其他急需项目。
民营资本则从中找到了新“蓝海”。“项目投入相对较少,很适合中小民营企业,我们在宁波试点基础上,相继在长三角十多个城市承接了100多条河道治理任务。”浙江天韵生态环境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红星说,在宁波前期投入的1000万元“物超所值”。
“宁波以PPP模式破解内河治污顽疾,具有节省费用、促进投资多元化、合理分担风险、推动政府职能转换等优点。”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傅涛教授说,这种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