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墨西哥高铁项目重启 专家:中国企业中标希望大

2015-01-18    来源:
0
[ 导读 ]:专家认为,无论从造价、建设水平,还是工期、维护等各个方面,中国企业都优于其他竞争对手,再次中标的希望很大。
 
       备受关注的墨西哥高铁项目再次启动,宣布重启新一轮招标程序。在底牌已被亮出的情况下,中国高铁企业能否再次中标成为舆论的焦点。专家认为,无论从造价、建设水平,还是工期、维护等各个方面,中国企业都优于其他竞争对手,再次中标的希望很大。中国高铁作为中国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名片,经过合并重组后将具备更大优势,在海外高铁项目竞争中的胜算将大为提高。
 
 
  2014年11月,由中国南车和中国铁建组建的联合体中标了总值数十亿美元的墨西哥高铁项目,然而还未来得及品尝中国高铁整体出海“首单”的喜悦,突然之间中标结果无端被取消。
 
  不过,近来中国高铁的不俗表现有目共睹。2014年7月,由中国参与建设的土耳其“安伊高铁”正式通车,成为中国高铁真正意义的海外第一单;10月,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高铁合作备忘录”,中国将参与莫斯科-喀山段的高铁招标;11月,中国铁建与尼日利亚交通部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合同总金额高达119.7亿美元;12月,中国确定参与被誉为“连接中国与欧洲的走廊”的中欧陆海快线高速铁路……此外,中国还与英国、印度、老挝、泰国、美国、巴西等国建立了高铁领域合作意向或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事实上,海外高铁建设市场未来前景十分广阔,中国企业完全有能力分享全球高铁市场的巨大容量和发展机遇。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统计,除中国外,现有10多个国家正在或计划建设高速铁路,预计未来10年间的新增里程将达到1万公里。
 
  【“两车”合并提升竞争力】
 
  随着去年底,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宣布合并组建总资产超过3000亿元的中国中车,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巨无霸”诞生。这是整合发展中国高铁产业的战略性举措,不仅有助于两家企业形成合力推动中国高铁整体出海,还将带动中国装备制造业完成转型升级。
 
  “合并是大势所趋,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在业务类型上高度一致,但又各有所长。”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看来,中国北车在高铁软件技术上略胜一筹,中国南车在大容量电机机车制造等方面则技术领先,双方合并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并将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推动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进一步走向世界。
 
  此外,合并之后将改变过去多年来两家企业在海外高铁市场上争相压价、恶性竞争的状态。王梦恕表示,价格的恶性竞争阻碍了中国企业做优做强,两车合并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创新上,使产品成本更低、结构更优,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浪费。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高铁在国际市场上将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大大提高在世界舞台上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
 
  此外,中国已建成超过1万公里高铁网络,无论是运营里程还是在建规模远非其他国家所能比拟,丰富的高铁基建经验也将为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加分。
 
  【建立中国标准迫在眉睫】
 
  然而,中国高铁的出海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技术标准、贸易壁垒、市场保护、政治因素都可能成为拓展海外市场的绊脚石。此前已经板上钉钉的墨西哥高铁项目突遭变故,使中国企业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此番再次竞标,外界仍然看好中国高铁再次获胜。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鼓励中国企业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参与墨西哥有关高铁合作项目,相信这有利于促进两国共同发展并惠及两国人民。同时,希望墨西哥政府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此外,中国高铁虽然在基建方面具有较大优势,但在品牌竞争力和核心技术方面仍与庞巴迪、阿尔斯通等国外一流企业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在高铁技术标准的输出方面还是一片空白。在当前欧洲标准、日本标准广被国际采纳的情况下,建立起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标准”转变的高铁品牌就成为中国高铁未来走向海外市场的关键。
 
  “未来中国高铁企业不再只是产品走出去,而是高铁设备、技术与标准全方位走出去。”王梦恕认为,未来应该把更多的制造工厂建到国外,不仅能够减少国内能源压力,同时也能满足所在国就业需求,构建全球化产业布局,树立中国高铁的国际品牌。
 
 
 
 
 
 
[ 招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