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部门拟放权药价管制,我认为这将对整个医药市场产生深刻影响,将促使医药行业发生一些结构性的改变。”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表示。他同时指出,这是符合市场规律的表现,可以减少过去一味地通过行政手段去压低药价的现象,使药品价格回到正路。
不过,国家卫计委药政司一位官员则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药价松绑“看起来很美”,但远远没有料想的那么容易那么快。
“发改委放开最高零售价管理后,如何与医保报销制度衔接,如何与卫生部门的招标制度衔接是大问题。”上述卫计委官员称。药品价格的市场化必须与招标采购的市场化,以及支付改革的市场化相结合才能够落地。“放开药价管制后与社保支付限额政策如何配套才是难点。”该官员表示。
业内人士指出,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短期内药品价格还难以完全回归市场。
廖新波由此建议,“谁买单谁招标,既然是医保买单,那么就应由医保部门负责招标。在医保支付总额确定的前提下,各个药品实行市场化定价。目前,我们的药品招标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招标。以香港政府招标为例,招标原则并非一味追求低价,而是为各个医院选择最需要、性价比最高的药物。而我国目前药物招标过于强调低价,导致不是一招就死了,就是药价越招越高。”
廖新波表示,政府不应该作为主体进行药品招标,而是应该直接放手由医保部门招标。“由医保部门负责招标,既可以绕开地方招标价的限制,使市场发挥定价作用,还可以避免药价放开后药品价格疯涨,可谓一举两得。”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透露,药品招标从卫生部门剥离,是医改方案早已明确的既定步骤。但他也同时表示,药品招标工作非常繁杂,医保不可能全部拿下;而且有些专业性强、使用量小的特殊药物,也不可能交由医保招标。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牛正乾也表示,医保接手药品和耗材的采购,充分体现了“谁买单谁采购”的原则,有利于药品费用控制。“一般来说,拿自己的钱给自己买东西,金钱使用效率是最高的。医保是买方,药品和耗材的提供商是卖方,买卖双方直接谈判,效果肯定会比第三方与卖方谈判效果更好——买方会有比医疗机构更强烈的议价动力,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也会相对提高。”
不过,谁买单谁点菜,这一约定俗成的规矩在我国医药流通领域却长期被忽视:医保机构作为参保人(患者)的药品团购代表,在医院药品采购环节却基本没有发言权。正因如此,尽管监管部门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和实施环节虽不断“出招”,但药价虚高问题却长期未能解决,甚至由此滋生出药价虚低甚至药品质量下降等诸多“副作用”。不少研究人士指出,多年实践证明,在实施医药分开改革的基础上,在药品采购中,建议体现医保机构作为付费方代表的权利,参与品种、数量和价格谈判,才能切实保证药品使用安全,增强医药控费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