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和升级是现阶段驱动中国创新的主要动力之一。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渗透,不仅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更意味着产业模式的升级甚至监管方式的改变。对于政府采购而言,互联网似乎远在天边,却又近在眼前。本文尝试触碰“互联网+”时代下政府采购如何借力这个新问题,抛砖引玉。
“互联网+”的实质是什么?
作为非互联网专业人士,笔者对互联网思维的理解更多是来自于对身边互联网产品与商业模式的直观感受。如今,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可谓“润物细无声”:淘宝网改变了大众的消费习惯,让传统的零售业感到了阵阵寒意;滴滴打车从最初只是在改变出租车的运营模式,到目前来看,这个小小的APP似乎志在全方位重塑人们的出行习惯,成为新的、最大的出租车公司;各种家政、餐饮、洗衣、汽车服务、二手房交易、律师咨询甚至销售管理等平台正在以“平台+中介”的形态、以先引流后取而代之的策略,让传统的中介行业难以为继。
互联网创业者的口号是:哪里有别扭的地方,哪里就有创新的可能性。在既有的监管体制和行业格局之下,对于用户来说,“别扭”的地方要么意味着体制的桎梏,要么意味着暴利的存在,要么意味着资源的错配。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以互联网作为资源整合手段,可以挤出原有的暴利获益者,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效率,构建起新的产业生态,惠及产品受众。
当然,借势风险投资的强大运作能力,新崛起的互联网行业相较之前的竞争也更加惨烈。“老大和老二竞争,结果老三不见了”的故事可能会变成“从此这个世界上只有老大”。因此,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和行业监管都需要重新定义。同时,新模式的涌现会导致跨行业的竞争,正如中国移动怎么也想不到,打败他的不是联通和电信,而是微信。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时代,一夜之间也许就会涌起万千变化。
政府采购的痛点在哪里?
我们不妨以互联网创业者的心态来寻找政府采购与互联网之间的关联:政府采购的痛点在哪里?如果这样不容易回答的话,我们不妨畅想一下:理想的政府采购会是什么样?
我们希望能够有这样一个采购平台:
◆ 提供政府采购货物、服务和工程的电子化采购流程,将法律法规政策等制度规范嵌入采购流程,真正实现制度管控流程;
◆ 实现全国统一的政府采购专家库数据互联,专家在全程监控下参与远程评标;
◆ 建立供应商参与政府采购的信用记录体系,该记录与供应商实现代码对应,在未来的采购中直接通过系统进行提示;
◆ 供应商需要提供的相关认证能够实现网络存档,并由认证单位与采购系统进行对接;
◆ 将采购结果公告的数据嵌入价格指数系统,实现各品目的实时价格监控,同时为采购人制定采购预算提供一手数据支持;
◆ 提供全国采购代理机构的专业能力数据、既往绩效数据,便于采购人自行选择社会代理机构;
◆ 建立政府采购评审行为的大数据分析系统,观察地区采购趋势、行业采购趋势、采购代理机构单体规律和评审专家个体评审规律,为财政部门进行宏观监管提供总体数据,同时为个别风险排查提供预警机制;
◆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扩展,实现某些品目履约验收的自动化;
◆ 通过大平台数据,为纳税人提供全景化的政府采购资金去向分析,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
笔者的“畅想”显然是挂一漏万。不过,总而言之,统一平台的建立,将减少对简单的、程序性代理的需求,也将会对采购代理机构的专业代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采购人来说,一切采购行为都将在阳光下运作,监管将实现360度无死角;对于供应商来说,政府采购的公开性、公平性、公正性将全面提高,政府采购的输赢只能靠实力说话;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在推动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进程中,能够更好地进行系统性的、宏观的监管,且各级财政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宏观制度调整和微观个案监管均能够照顾到。
政府采购如何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
如何实现从此岸到彼岸的跨越呢?目前,整体而言,商业资本的介入和互联网创业者的高效创新是可能的途径,然而风险投资对超高收益回报的追逐与政府采购的公共属性之间如何平衡则是一个难题。而政府本身似乎也不是一个合适的创业主体,政府内部的科层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决定了政府不适合直接对一件需要迅速推动、不断试错的事务直接操刀。
政府采购究竟如何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恐怕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的监管者、行业领军者、行业自律机构、互联网创业者之间不断沟通、磨合,这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各司其职。商业创新者创新技术平台和管理模式,行业自律机构协调行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整合、监管部门确定平台上某些职能的公共属性尤其是数据的公共属性,同时对平台的运行进行监管。用共赢思维主导合作。
(政府采购专家 宋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