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报:此次宝安地产更名东旭蓝天,在公司的业务重点上有什么调整吗?您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郑小将:集团收购了宝安地产的部分股权成为控股股东,也是看重房地产和新能源两个板块的融合,希望能够实现叠加效应。其实,光伏电站从开发到运维的整个过程,和房地产行业有很高的相似性。所以,这两个板块天然就有融合的基因。
同时,从金融角度而言,这两个板块也是可以互通的,能够对冲风险。光伏电站是稳定的资产,而房地产则有很强的周期性。如果两个板块的规模达到一定体量后,是可以起到风险对冲作用的。
因此,在持续推进地产业务发展的同时,东旭蓝天加速新能源业务发展步伐。当前,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已获证监会审核通过,拟募投光伏电站项目总规模达1.15GW,并已启动开工建设规模超过300MW。此外,东旭蓝天规划用3年左右时间持有3-5GW的电站规模。未来,东旭蓝天会把智慧化的能源管理嵌入到地产行业,形成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这样既给地产行业找到新的细分市场,也让新能源行业从传统的地面电站中拓展出新的空间。
中国能源报:如您所言,传统的光伏地面电站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其实,在今年上半年,由于“6·30”政策的时间节点已经出现“抢装潮”,您认为这对下半年乃至更长时间光伏企业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郑小将:“6·30”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动了企业把前期拿到的“路条”指标尽快推进。另一方面,近年来,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整体处于下行轨道,选定在这样的时机调整电价也是适应了市场的变化趋势。
下半年,从国家公布的指标来看,“领跑者”项目和分布式光伏可能是未来的两个发展方向,毕竟土地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讲还是稀缺的。加之西部地区弃光日益严重,企业也开始选择向中东部地区发力,并且开拓分布式电站的市场。
到目前为止,我国光伏企业包括材料、电池、组件等在内的上端产业链已经发展十分成熟。我们期待看到,这个产业链条的深度整合,形成几家在行业内有实力、认可度高的企业,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格局。这应该算是光伏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中国能源报:那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您认为下一步是怎样的呢?
郑小将:过去几年,特别是“双反”以后,国家对整个光伏行业的政策逐步向电站持有端开放,这其中尽管有些企业持有几个吉瓦的电站指标和项目,但从具体持有情况来看,整体还不够成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这应该是光伏企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而企业的发展的第三阶段,则应该真正走向能源互联网、能源微网。未来的工业园区、居民社区,每一栋房子都是一个电站,都可以发电,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这也是新能源企业应该瞄准的方向。不过,真正要把建筑变成零排放、节能、系统性的能效解决方案,还需要多种因素协同。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这些协同因素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郑小将:未来,随着组件成本降低、电站设计的优化和系统性能效的解决,整个行业会面临整体性的成本下降。只有逐步减少对补贴的依靠,光伏行业才能真正进入深度良性发展。
此外,无论是地产和新能源的融合还是其它板块和要素的协同发展,其核心应该是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的问题。目前,光伏本身所提供的发电量还不足以支持一个区域的所有能耗。如果要真正形成一个智慧化的小区,无论是工业园区、商业综合体还是居民住宅区,一定要实现燃气、风能、太阳能等多能综合利用。
中国能源报:按照您的构想,如果东旭蓝天未来能够着力于打造这样的智慧化的小区并关注到其中的能源使用,那么它与市场上通行的“绿色建筑”等相比,最大的区别和亮点在哪里?
郑小将:此前,所谓的绿色建筑更倾向于材料上的环保。后来,发展为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例如建筑物冬天要保暖、夏天要隔热,材料使用情况要根据不同的要求去改善。而现在,我们的要求不仅仅是节能,还要有能效系统使用的概念,即怎样有效使用能源。以光伏发电为例,受时间和天气制约,白天、晴天可以发电,但夜晚和阴天发电量就会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电力不断的市场化,不同时间的电价也不同,这就涉及到能源的高效使用。如果技术不断进步,特别是储能技术有所突破,再叠加能源来源的优化,整个区域就会形成一个能源系统。这时,新能源与建筑的结合就不仅仅是绿色、环保、低碳,而是一个更加综合的概念,这也是东旭蓝天未来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