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现已跌破40美元/吨,然而钢铁行业并没有因此而好转,亏损反而越来越重。2015年前11个月,加上投资收益等非钢利润,钢协会员企业亏损额达到500亿元。
导致钢铁行业当前困境的两大因素
钢铁行业为什么这么困难?笔者认为有两大影响因素。
一个是环境因素:
从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开始是以投资为主的三驾马车拉动。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之后,三驾马车就不再是拉动经济的主力,而是转向技术含量高、消费量大的新兴产业。现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已不是靠大规模建设、大宗商品出口来提高消费水平,从而大幅度拉动经济增长,而是靠新兴产业。
中国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发展近30年,人均GDP已达到了7500美元,但到此时,三驾马车也开始失灵、失速,基本上处于稳定或下降状态。仅从与钢铁相关的传统产业看,房地产业方面,2013年投资增长率是18.5%,2014年是10.5%,2015年9月份是4%,10月份是-2.4%。传统制造业发展也不乐观,普遍供过于求,产能过剩。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目前,除高铁、核电等新技术已经过关,可以成为新兴产业外,大飞机还在试飞,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正在扩大应用,现代船舶制造等也刚开始起步;在新能源产业中,风能、太阳能是间歇性供电,储能技术还没有突破,作为支柱产业还有困难。节能环保方面,现在,治理污染主要靠法律法规和政府勒令限产停产,环保技术跟不上环保要求,尚未成为支柱产业。
我们处在传统产业回落的时期,而我们的新兴产业却没能完全兴起。在这个转型升级的过渡时期,钢铁企业面临着尴尬局面:向传统产业提供的钢材,销路不畅;向新兴产业提供的钢材,用户有限。经济增速下滑,钢铁市场从高峰走向平原,是难以避免的。
另一个是行业因素:
外因论在钢铁行业十分盛行。近几年在分析钢铁行业困难原因时,几乎千篇一律地归结为三大因素:矿价高、市场萎缩和产能过剩。现在矿价大幅度下跌,较最高时,每吨矿下降了近150美元,高价已不存在,而钢铁行业的亏损却越来越严重;至于市场萎缩和产能过剩,在其他行业同样存在,有的行业甚至比钢铁行业更严重,但并没有出现行业性亏损,唯有钢铁行业效益最差。把钢铁行业亏损完全归结为市场萎缩和产能过剩,在逻辑上是不通的。
其实,钢铁行业出现全行业亏损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严重亏损的企业以亏损价格占据市场,连年打压钢材价格。把钢材卖成白菜价,使原本盈利企业也变成了亏损户。尤其是一些长期严重亏损企业靠贷款或变卖资产维持生命,资产负债率已达到极限,仍然继续生产。据粗略统计,负债率超过90%的企业产钢2244万吨,其中负债率超过100%的企业产钢1400万吨。僵尸企业长期在市场上游荡,严重扭曲了钢材价格。如果不正视僵尸企业,甚至还想通过联合重组或各种补贴,让僵尸企业复活,钢铁行业将永远处于困难之中。最近,李克强总理公开提出要求处置僵尸企业,这是解决钢铁行业问题的核心,也是钢铁行业走出困境的希望。
由大转强,钢企模式须改进
未来,钢铁企业有可能的几个发展方向如下:其一,是为现代制造业服务,依靠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向高质量、专业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类企业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规模适度、灵活高效。其二,原燃料供应有优势的企业或有区域市场优势的企业,向低成本、高质量方向转型,按区域市场需求,适度发展;其三,谋求转向发展,从钢铁转向新能源、新材料、物流等行业;其四,长期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企业,要由政府、行业、企业共同努力,安置好职工,稳妥地退出市场。
未来真正有希望的企业,既不是现在的国有企业,也不是现在的民营企业,很可能是采取期权制度﹢技术创新模式的企业,也就是大家做老板,共同打天下,类似于华为模式。华为模式是工者有其股,第一大股东占股1.4%,其余98.6%的股权归8万员工所有,体现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式。华为认为,这种体制在创新道路上发挥了强大的核聚变效应,因而在与许多着名跨国大公司竞争中脱颖而出,站到了前列。
严峻的形势不管持续多久,市场对钢铁刚性需求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大批优秀企业将依靠市场+创新的力量,逆市发展,由钢铁大国,走向钢铁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