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晶科能源继续用传统模式投资可再生能源市场,或许将遇到诸多挑战,但作为现金流较为充足的国内光伏企业,完全可以依靠轻资产后积累的技术前瞻能力,和多年积累而成的资本实力、抑或企业融资方面的能力,成为更高层面的投资者。
晶科能源虽然挂着“全球第二大晶硅组件制造商”的名头,但在当下的光伏市场上,却比曾经的“老大”英利,以及当前销量居首的天合光能更引起人们的关注。
原因在于2015年10月中旬,晶科能源高调亮相在伦敦召开的“中英能源对话”。此次对话,是由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和英国能源与气候大臣安珀•鲁德共同主持,颇具官方权威性。而晶科能源则介绍了中国光伏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全球能源互联网等内容,作为唯一参与此次对话的中国光伏企业,晶科的出现,无疑在业内引起了一系列的关注。
但其实,这不是偶发事件,也不能完全认为是晶科能源公关能力陡增的案例。之所以能够进入习大大的出访名单,或与其早已逐步“染指”英国太阳能市场密切相关。
搭上国际大咖
根据公开资料,2011年11月18日,晶科能源就已成为国际项目开发商AEE Renewables plc.与Graess Solartechnik在英国合作建设的三个项目的首选组件供应商。此项目年发电量预计可达1250万度。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晶科能源将为三个项目提供总共14兆瓦的组件,其中4兆瓦用于Hawkchurch村庄附近的Beechgrove农场,另外5兆瓦安装在Swindon镇附近的South Marston农场,这三个项目已于2012年全部完工。
在两个合作伙伴中,AEERenewables是国际知名光伏及水电项目开发商,之所以选择晶科能源,是因其“组件通过了AEE严格的内部质量检测,可融资性与投资者优势评估。晶科灵活的仓储计划让产品交付及时可靠”。另一个合作伙伴也颇有来头,GraessSolartechnik成立于1994年,是欧洲知名的光伏项目安装商。业务专注于选址准备、物流管理、项目安装、以及项目安全防护。
再次与英国市场发生显著联系,晶科的目标不仅是知名公司,而是英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公司Lightsource。2013年10月中旬。当时,晶科能源宣布与英国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和资产经营公司Lightsource可再生能源签订合作协议,将为其在英国的太阳能农场项目提供18.5MW组件,而晶科也通过此次合作,巩固了英国的市场地位。
根据晶科能源的财报显示,截至2014年12月,英国已经成为晶科能源的第三大收入来源,收入占比达到12.7%,仅列于中国和美国之后,且大有赶超美国市场的潜力。
晶科能源在最初进入英国市场的时候,一直只是将自身定位为产品提供商,这与诸多国内企业相比,并无特别。但此后,晶科能源为了进一步打入英国市场,开始寻求产品之外的方式。
比如在2013年年底,其赞助了英国建筑研究院的国家太阳能中心针对地方议会举办的路演研讨会。据了解,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地方议会计划部门在规划和发展大型地面光伏电站方面提供最佳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此项指南的发布和研讨,始终得到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部以及英国社区暨地方发展部的支持。而赞助者晶科能源,无疑也通过此次投资,获得英国决策层的注意,在未来赢得更多订单和投资机会。
难料市场变数
应该说,为了打入英国市场,晶科能源做了充足的努力,然而在此次的能源投资清单中,晶科并未如中石油一样,收获大笔光伏订单。如果分析可能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英国能源政策的风向调整。
众所周知,英国的日照条件与德国大致相同,但由于英国政府在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商的后知后觉,使其新能源市场始终并未像德国一样做大。
况且,英国对于新能源的政策在近期出现重大调整。2015年11月10日,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大臣拉德在英国议院委员会上承认:“如果我们没有合适的、具有鼓励性的政策,英国将可能无法实现欧盟规定的‘2020年之前清洁能源占总能耗15%’的目标。”
原因在于“除发电情况堪忧,清洁能源利用也遇到了瓶颈。如果能在能源运输和发电上再加把力,我们或许还能实现目标。以目前的情况估测,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仅能达到11.5%。”
这引发了可再生能源全行业的不满。英国太阳能行业协会成员Leonie Greene表示:“我们对政府取消补贴感到非常失望。清洁能源在绝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没有政府补助,运营将变得十分困难。”
而补贴的减少,已经是行业的一个现实。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总干事阿德南•阿明不久前指出,在过去的5年中,光伏发电成本已经降低了75%,这就意味着,补贴将随之降低。如果晶科能源仍然希望通过“老路”从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中分一杯羹,回报前景或将受到诸多不可预知的限制。
从卖产品到投产品
不难发现,晶科能源仍然希望走“卖产品”“建工厂”的传统模式。但是,就像风向已变的英国,全球光伏市场不再是“躺着赚补贴”的2012年;而多数中国光伏企业也如晶科能源一样,已经走出艰难的时期,开始有重新投资的能力。但问题是,企业应该投什么、怎么投。
目前,诸多企业都像晶科能源一样,在海外产品项目的合作基础上,寻求与当地深度合作,开辟工厂。但众所周知,代工模式的前提是掌握核心技术,而多年来,中国光伏的技术发展路径始终是“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也就是说,中国光伏组件企业的优势是在于集成创新。尽管不会再技术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但可以在现有技术路线的基础上,不断改良技术。所以一直以来,国内的技术进步并没有更多的体现在上游,比如硅基的提纯技术的突破等,而是在购买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以完善现有技术路线。
而但凡使用代工技术的企业,多是以自身掌握足够的核心专利而取胜。比如美国的First Solar,其掌握的独家技术——碲化镉专利技术不仅能让太阳能发电量更大,并拥有更低廉的生产成本。相比之下,中国掌握类似产业化专利的企业仍然较少,能够率先研发出颠覆性技术的企业就更为凤毛鳞角。
这种“亦步亦趋、跟随超越”的产业特质,也决定了中国海外代工的优势或许不会非常明显。因为当前,FirstSolar等国际企业也仍然把代工模式作为其主要的生产模式,并同样锁定了南亚、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比如在印度,在2012年大停电事故发生后,当时全球十大光伏组件企业中仍然盈利的FirstSolar就表示,打算进军印度。在2013年,其产品已经占据了印度组件的主要市场,此后,诸多美国和欧洲的组件企业把印度当作代工厂和销售地。而国内企业多数在2014年甚至2015年才进入。
但其中的悖论在于,同样作为代工企业,国内企业没有独家专利且市场份额不足,在与欧美企业比拼时,只能依靠价格。而企业在海外建厂,不仅是为规避“双反”,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追求潜在的盈利价值。
因此,对日趋成熟的国内光伏企业来说,在完成“重资产——轻资产”的蜕变后,可以暂时选择代工。但最终,在积累一定技术和资金后,企业的举措应该是需要绕开技术本身,成为战略投资者。
这种模式,或可以参照复星的投资平台模式,即不直接投资某一个实际的生产线、工厂项目,而是在投资地积极寻找拥有完整全产业链能力的企业,由其进行投资、生产和销售,也就是把“外来人投资异地项目”变成“本地人投资本地项目”。而晶科能源等走出亏损阴影,现金流较为充足的国内光伏企业,则可以依靠轻资产后积累的技术前瞻能力,和多年积累而成的资本实力、抑或企业融资方面的能力,成为更高层面的管理者,在国际投资机构尚未涉足、而生产企业处于代工阶段的时候,打造自身的全球化投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