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本报记者获悉,上周在莞举行的智博会引来了1200多家智能装备企业,各种工业机器人大展风采。作为率先掀起“机器换人”风潮的东莞,企业开展“无人工厂”或投身机器人制造已不是新鲜话题,但在“人机共舞”的路途上,目前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前期投入巨大、技术壁垒等困境。
现状企业“机器换人”火热
位于石碣的亚特电器是一间“机器换人”的代表车间。亚特主要生产灯头、灯座、灯饰塑胶配件等产品,客户覆盖珠三角,一年产值2000多万元,典型的中小企业,在东莞同行业中可入前三。
“能有今天的业绩,全靠我那堆机器人朋友。”亚特老板寇祥华说,去年5月开始,寇祥华砸入数十万试水机器换人。半年之后,第一台工业机器人(E14全自动组装机)降生,但需要一人配合操作,生产效率比以前提高了5倍以上。之后,寇祥华再次加大投入,紧接着E27、GU10等系列机器人应运而生……亚特车间墙壁上的产量统计表显示,E14E27的日产量,最高可达到16000件,而以前,两个人同时操作一天产量不超过2000件。
如果说亚特“机器换人”是小试牛刀,位于松山湖的瑞必达则已被机器人“占领”。一个封闭车间,数百台机器人一字排开,开料、精雕、清洗等系列工序,在机械手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班组长杨威和他的伙伴们,偶尔走出来查看一下,一个人就能同时管理18-24台机器人。
数据显示,自2014年9月至今年10月,东莞申请“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的项目共678个,总投资达55.39亿元,新增仪器设备22576台,可减少用工超过4万人。今年1-9月,东莞全市工业技改完成投资额169.8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在珠三角排名第一。
四百企业全力造“机器人”
东莞不仅推广企业“机器换人”,还大力吸引智能装备制造企业聚集一起造机器人。
今年10月,东莞市长袁宝成做客央视《对话》栏目,其中一个环节便是机器人“对战”,双方分别是巨冈机械与日本发那科,赢了的巨冈机械就是东莞本土企业。
说起巨冈的发展,总经理黄光景颇为感慨,“2006年在长安创办的时候,场地只有现在工厂传达室那么大”黄光景说自己做贸易出身,并不懂技术,起初只做贴牌数控设备,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不少工厂为压缩成本,数控设备迎来蓬勃发展。 2008年,在日本的一个机器人博览会,黄光景看到了差距,并决心走向“高大上”,但高技术研发人才成为最大软肋。
其后,黄光景和其团队决定自己干。只要有高端机器人展会,他都会飞过去学习,把好的机器买回来,分解、拆开、学习。
目前,东莞拥有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家,从业人员55000多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东莞市经信局局长叶葆华透露,目前全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应用约为2000台,预计未来一两年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应用将增加至3000-4000台。
困境人才研发投入成掣肘
“机器换人”需要钱,更需要人,而这两项正成为东莞机器换人的主要掣肘。
正如巨冈机械总经理黄光景所说,对于制造机器人企业来说,高技术研发人才是最大软肋。“我们缺乏懂得操作机器人的专业技工、维护机器人的工程师。”寇祥华说出了使用机器人企业的心声。
此外,前期研发投入巨大,也让部分有“机器换人”欲望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因为市场上找不到直接可用的产品,只有根本实际需求研发,开发者肯定要求企业前期投入,并且约定即便开发不成功,也不会退款。”寇祥华说,他这样的小企业的技改,没有几十万,根本不敢起步,更别说一些大中型企业。
此外,对于一些短期订单少、订单不稳定的中小企业而言,投入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开发机器人,根本就得不偿失。“比如一些企业,某个产品的订单一月就20万单,下个月再做别的产品订单,运用人工更灵活方便”。
其次,行业技术壁垒业是横亘在“机器换人”中间的鸿沟,“国际上的龙头企业,以及大陆当时处于该行业领先的台资企业,掌握了机器人技术的,都会严格保密,团队也签订保密协议,没那么容易挖人”,这也正是巨冈机械总经理黄光景一直耿耿于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