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小编都是这样跟朋友们打招呼的:
“今天你吸霾了吗?”
大气污染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我国已经成为全球PM2.5污染最重的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成渝、中原地区污染程度已经成为世界之最。
由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南京大学、中国清洁空气联盟秘书处专家共同编制的系列报告——“CAAC政策报告”于近日发布,该报告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做出解读,给出预测数据,具体分析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实施的投融资需求与影响研究。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环境政策部主任助理董占峰博士在发布会上解读道,能不能解决大气污染,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投融资能不能到位。另外,淘汰落后产能、人员将受到多大影响等后续问题也是备受瞩目。
治“霾”到底需要多少钱?
根据报告给出的数字,全国直接投资需求达到1.84万亿元,其中,京津冀2490.29亿元、长三角2384.69亿元、珠三角。其中移动源投融资需求是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
全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共需1.84万亿元。与之前预计的1.7万亿增加了8%。
全国优化能源结构、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的投资需求分别为2844.00亿元、14067.66亿元、915.44亿元和615.72亿元。其中移动源污染防治的资金需求最大,是其他三部分之和的三倍还多。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直接投资分别需要2490.29亿元、2384.69亿元与903.58亿元。其中京津冀所需投资最大的部分是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长三角和珠三角所需投资最大的部分是移动源污染防治。
2013年和2014年中央财政国家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投资规模仅为50亿元、100亿元,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的投资需求相差巨大。
该谁买单?
目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总量严重不足,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性投入、融资渠道单一。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研究员董战峰博士:中央、地方在投资上的责任如何划分现在还是需待解决的问题。中央地方责任不清楚,政府与企业责任如何划分。在研究报告中有1.8万亿的投资需求。社会应该解决多少,企业应该解决多少。虽然现在中央已经投资50亿,但地方投融资没有合理规划,也比较乱。特别是京津冀地区,问题大担子重。《行动报告》中期报告能否达标还是有很大挑战性的。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力小:目前中央对污染治理的决心是非常大的。但环保治理的成本要不要中央买单?地方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中央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中央(政府)目前是要起到杠杆作用,撬动地方。但目前地方(政府)都在等待中央的拨款。我今年到河北调研,河北拿了116亿,河北分别配套两个8亿,也就是16个亿。实际上地方县级政府配套数为0。县级政府财政比较差。
环保很多时候都是消防队员,哪有问题去哪儿。我比较担心的问题,就是产业东部向西部转移,好不容易把东部搞好了,万一再把西部环境搞坏了怎么办?
关于中期评估报告。直观感受来说,今年的大气质量是好转的,但有一个悲观的问题,这是是来自工程措施?还是来自经济下行?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袁曾伟:关于区域性公平的问题,首先,财政贡献量上来讲,发达地区贡献值首先就比较大,而且在环境治理中,这些区域自己投入很多。远远高于国家的投入。
“环保很花钱,环保还可以赚钱。”
虽然已经投入大笔资金治“霾”,但天气看起来依然没有“变蓝”,张力小说到,PM2.5数值要低于30毫克才能看到蓝天,还任重而道远,接下来的治理可能会是两倍、三倍的投入量。
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倩:近年来,超低利率金融环境,发展中国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但许多资本并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这背后还有非常多体制冲突造成的障碍。
我国绿色金融工作正在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绿色金融工作小组撰写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必须采取的措施都有突破性的进展。相信未来会释放出更多积极地措施。
目前,虽然绿色信贷发挥了非常巨大的作用,但一些配套政策是否落地也必须重视。比如新能源补贴。其次,地方可以建立地方环境保护基金、大气污染环保专项基金等创新投融资产品,优化投资结构。
另外虽然国家大力发展绿色债券,但这项工作目前还是由国家大型企业和大型金融机构来主导。地方发债还有政策红线在挡着。
但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提到非常多的绿色基金改革。这也让我们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