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层面关于能源互联网的顶层规划正逐步明朗,能源互联网渐行渐近。近日,有行业媒体曝出,由国家能源局牵头、工信部等参与制定的《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初稿已拟定完成,进入征求意见阶段。下一阶段,发电企业、新能源企业、电网企业、互联网企业及科研院所等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内的各方参与者,都将参与意见讨论。
据知情人士透露,该计划的正式出台时间将尽可能安排在年底,目前正在争取各个部委的支持。行动计划正式出台后,将选取不同地区进行技术、政策、商业模式等层次的创新试点。业内人士预计,能源互联网将成为“十三五”重要看点,市场规模将至少在5万亿元以上。
政策加码 5万亿蓝海即将开启
所谓能源互联网,就是综合运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管理技术,将大量由分布式能量采集装置、分布式能量储存装置和各种类型负载构成的新型电力网络、石油网络、天然气网络等能源节点互联起来,以实现能量双向流动的能量对等交换与共享网络。
尽管能源互联网概念自2014年开始便受到市场热捧,但官方层面的“行动指南”直至今年下半年才逐步酝酿形成。尽管如此,各方投资者的想象空间早已打开。据了解,目前已经参与能源互联网的能源企业,除了国家电网这样的电网企业,还有电力、煤炭、石油、新能源等多个行业企业,甚至阿里、百度等互联网领域巨头也已布局其中。
根据安信证券能源互联网深度报告,目前我国用户端电力销售的金额大约2.5万亿元,加上建设投资,可以估计能源互联网的市场至少在5万亿以上。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能源互联网的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其它电动交通工具将在产量和市场增量上逐步取代燃油交通工具,分布式能源网络将有望与集中式能源网络分庭抗礼,储能产业也有望推向普遍化。
市场向好 储能企业未雨绸缪
在能源互联网建设中,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石化能源是核心内容之一,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具有重要意义。在近日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规划。而生态文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清洁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的转变。
由于储能技术可以有效控制清洁电力能量流的不确定性,并使能量的时空转移、能量流的有序流动成为可能,因而也成为能源互联网的重要技术支撑。面对即将打开的5万亿蓝海,多家储能企业未雨绸缪。
据行业专家介绍,铅炭电池是最具竞争力的储能技术,铅炭储能电池的产业化,将大幅度降低全寿命期内电池的储能度电成本。据了解,雄韬股份目前已成功研发出铅炭电池,并应用于IDC和储能领域,此外,雄韬股份还于近日牵手中科恒源,合作探索储能系统建设新的商业模式。深耕储能行业多年的圣阳股份,目前已与日本古河电池株式会社合作开发出先进铅炭电池技术,并已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受相关利好消息的推动,一些较早进入储能市场的企业也收获颇丰。南都电源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储能业务收入达1.17亿元,同比增长41.02%;未来,公司将重点开发大型锂电储能和户用储能系统,拓展海外储能市场。猛狮科技通过战略转型,已确立“高端电池、新能源汽车、清洁电力”三大业务版块,而储能电池又是这三大业务都绕不开的核心。根据猛狮科技10月20日公布的2015年三季报,2015年1-9月,猛狮科技实现营业总收入3.65亿元,同比增长12.5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16.67万元,同比增长171.85%。
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开始参与储能市场的博弈。10月中旬,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宣布成立储能分公司。据悉,天合储能有限公司定位于储能系统集成商,其业务将覆盖工商业用户及公共事业电网储能、家庭储能、离网应用储能、通信电源和汽车动力电源等几大版块,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据天合光能储能业务部总经理祁富俊分析,未来几年,全球储能市场将有70%的复合增长率,同时,随着化学储能电池技术的不断提升,储能成本将会持续降低,再加上客户需求增长的因素,储能市场空间将被进一步打开。
借势起飞 尚有哪些难题待解
在能源互联网的推动下,储能行业借势起飞已成必然。然而,目前我国储能产业尚存诸多难题待解,阻碍了其大规模的发展应用。
据了解,目前我国储能行业的发展更多停留在示范项目上,尚未进行大规模商业推广。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主任王仲颖指出,储能技术是影响大规模商业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技术不成熟就不可能大范围推广,也就不可能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朱丽同样认为,目前储能技术还不够成熟,安全性、稳定性、以及在电力系统中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期,都让企业望而却步,“如果储能本身的技术性问题解决不了,商业推广就无从谈起,这是前提条件”。
对于电池储能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电力科学院电工与新材料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工来小康曾多次明确指出,储能电池技术需要向“长寿命、低成本、高安全”的方向发展。在他看来,除了电池寿命、安全性这样的技术硬指标,经济性也将成为抢占市场的一个关键点。
据了解,目前我国针对储能行业的专项扶持政策还很少,示范项目也没有明确的电价和成本核算体系、回收体系,鼓励和吸引投融资方面的政策也显不足。因此,储能行业要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除了企业自身提高产品经济性外,在行业发展初期还需要配套相关的扶持政策。
除以上发展瓶颈外,也有行业专家担忧企业在市场热炒中盲目跟风冒进。毕竟,储能产业的特点就是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盈利难、技术差异化大。企业想在储能行业中获得长远发展,必须找准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并进行扎扎实实的研发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