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M层状分子筛催化剂最早由美国Mobile公司于1990年首次合成,具有独特的结构性质,应用于烃类烷基化、催化裂化和烯烃异构化等领域。于2005年,首次应用于国内苯酚行业,目前国际苯酚装置反烃化过程中该技术的使用率已达到60%以上。”生产科副科长姜国玉介绍说。
为降低异丙苯等的烷基化反应,异丙苯生产中大多采用过量的苯烯比。高苯烯比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及异丙苯产率,但同时烃化液中苯的比例增加,会给后续的分离过程增加负荷。降低苯烯比,有利于减少原料苯用量,促进节能减排。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苯酚装置反烃化单元的异丙苯生成效率和质量,决定了装置后期产能和产品质量,是生产工艺中的关键环节。新型催化剂采用了新的微观结构,催化剂的反应活性、选择性、综合效益等方面也有所提升,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申请国家专利5项,其中二异丙苯烷基转移生成异丙苯的方法和烷基转移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授权,形成了吉林石化以新型催化剂为技术核心的异丙苯生产自有工艺技术。通过工业化应用测试后,该催化剂将应用于装置异丙苯生产,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并拟在苯酚丙酮同行业中进行全面的推广和应用。
据了解,该厂苯酚装置是1996年从引进国外的,反烃化单元采用的是β-分子筛催化剂,与现在国内外占有主导地位的MCM系列催化剂相比,苯烯比、反应温度较高,系统物流循环量大、分离能耗高、副产物多,且催化剂需定期进行热苯冲洗恢复活性,相对安全风险高和非生产时间长。
为此,染料厂技术人员与研究院科研人员密切配合,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发方案。他们以装置实际工艺条件为基础,与吉化研究院共同确立了MCM系列催化研发攻关项目,经过2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潜心攻关,成功研发并完成了MCM-49复合反烃化催化剂小试研究。同时,还制备了50千克新型催化剂用于工业化实验。
“化工科技日新月异,在市场竞争激烈,谁的技术高精尖、产品质量好、产能大、能耗低,谁就占有了绝对优势、掌握了主导权。”染料厂副厂长杨积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