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底财政部公布了首批PPP(公私合作)项目后,9月底财政部再次发大招:公布了《关于公布第二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相比第一批推出30个示范项目,第二批推行的PPP项目总数为206个,投资额为6589亿元,在规模和数量上实现了双增长。
根据通知,第二批PPP示范项目覆盖28个省(市、自治区),和宁波、厦门2个计划单列市。两次公布PPP示范项目预计直接带动了近8000亿元的项目供给需求。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此次评审共收到700多个项目,分为水务、交通、市政、社会4个方面,包括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科技旅游5个内容,每个小组5个人,这些评审专家的身份包括咨询公司、财务、律师、技术等行业专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封闭评审。
这次PPP项目的巨大投资无疑将为年底前的中国经济数据添上光辉的一笔。但也仅仅局限于数据的靓丽层面。回顾之前的PPP项目投资,很多项目打PPP的擦边球,流于走形式,有的项目连深度建议书都没有,有些项目地方只是希望做施工,假PPP项目多,原先做的BT\BOT的项目纷纷转换成PPP,一来响应政府号召,二来享受政策优惠。
由于PPP大力推广让咨询中介业务爆发,很多没有从事过PPP咨询或没有PPP运作经验的工程咨询公司开始大举进入该市场。在招标过程中,PPP项目竞争性选择社会资本的政策要求遭遇中国特色的招标采购潜规则,使项目的竞争性大打折扣。加上地方政府的保护势力,一些地方咨询机构成为地方常客。
君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世坚说,由于市场现在是膨胀阶段,整个PPP市场项目太多,加上地方保护主义,因此似乎没有人在乎谁做的好与坏。
北京政企合盈经济咨询中心执行合伙人李刚最近参加了几次地方PPP项目的招标,经过精心准备的投标最后往往无法中标,落榜的原因不是因为咨询的质量,而是最终的价格。他参加的安徽某地的项目投标,地方政府选中的中介公司的报价只有10万。
可以看出,之前的PPP项目可以用次序乱、效率低、质量差来形容。虽然,现在PPP项目已经与地方政府政绩挂钩。但基本上还是无济于事。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政府机构专业能力不足、参与者浑水摸鱼居多、恶性竞争频发、利益输送情况严重。可以说,在此情况下,PPP项目恐怕连事倍功半的效果都没甚至可以归结为浪费性投资。
这次8000亿项目蛋糕想必又会吸引很多社会上的牛鬼蛇神。但是,这些钱投下去到底能对实体经济产生多大效益实在令人担忧。现在我国经济基本依靠投资支撑,消费、进出口只要不扯后腿就已经谢天谢地了。归根溯源还是因为管理层能力不足造成。在如今这种形势紧迫的状态下已经不是以往那种混混日子就能应付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