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我国汽车市场结束了持续的高速增长,产业整体增速下滑,产能利用率低于80%,一些国产品牌甚至低于50%,主要企业之间展开“价格战”,多数企业库存不断增加,这可能是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汽车市场的“新常态”。面临车市拐点,我国汽车产业如何转危为机,实现“弯道超车”,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
一、车市现状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下滑。受能源消耗、环境保护、交通拥堵、综合成本上升的影响,汽车产能无法充分释放。此外,有限的空间也限制了人均汽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汽车需求增速下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进入“拐点”期。
首先,汽车产销增速下滑。2015年6月,我国汽车产销量环比下降,而同比也是继5月后再次出现“双降”,尤其是乘用车产销月度同比自2009以来首次出现同时下降。汽车产销增速上半年累计值较上年同期回落更加明显,大众、通用、现代等合资品牌巨头在4月份大规模优惠促销的基础上,5月份销量仍然出现负增长。其次,汽车产业产能过剩。2010年以来,我国汽车新增产能增速明显。而收入水平、环境容量和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难以维持规模较大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同时汽车的排放处理、发动机升功率、NVH等技术短期内较难实现突破,高额的投入无法带给企业更多的利润回报。因此,车企通过规模扩张实现快速发展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产能过剩是车市出现拐点的诱因之一,未来一定时期内还将引发汽车业一轮前所未有的兼并重组和倒闭潮。第三,企业之间价格竞争激烈。今年以来,新车需求增速放缓,利润率降低,包括宝马、大众、通用、长安、现代、长城等车企通过多种方式下调售价,价格战持续升温。基于此,汽车产业的经济效益已经大幅低于2014年同期,车企和经销商只有通过更优惠的购车政策才能吸引消费者,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二、挑战与机遇
(一)挑战
汽车产销量下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销售模式调整压力加大。面对新的变革,特别是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汽车业销售服务模式面临挑战。如汽车销售4S店面临着土地、资金以及畅销车型等方面的压力,大多汽车经销商多以借贷度日,抗风险能力较弱。此外,电子商务及其技术变革所带来的新型营销模式也给汽车业带来压力。据相关调查显示,消费者通过网络获取汽车相关信息的比例已经从2005年的35.1%提高到了2011年的63.7%,而目前这一比例更高。随着汽车销售快速进入“互联网”时代,现有的汽车销售模式将被颠覆。
汽车保有量增加,环境问题愈发凸显,节能减排政策相继出台。随着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汽车污染防治被提上日程。相关部门在2014年陆续颁布修订完善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乘用辅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关于进一步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通知》等多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这些产业政策更加注重降低汽车能耗,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从而使得许多汽车企业特别是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面临较大的节能减排技术提升压力。
新一代信息技术渐趋成熟,互联网企业纷纷进军汽车领域,产业融合势不可挡。从导航系统到车载智能系统,再到智能网联汽车,汽车业与以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而汽车将不再是单一功能的交通工具,而是集休闲娱乐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能车”。虽然对于IT企业能否主导汽车的研发制造,目前各领域还有不同看法,但IT企业涉足汽车业的大趋势已经到来,未来“互联网+汽车”将给汽车业带来新的变革。这也对传统汽车产业与互联网、移动运营商和信息服务商等各部门协同发展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二)机遇
新技术快速发展,汽车的科技和时尚属性渐趋明显,新能源、智能互联汽车前景广泛。从全球范围看,我国正在经历汽车从夕阳产业变成朝阳产业的历史性转折,汽车产业也正在从传统的制造商转变为“制造+出行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我国各企业和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绿色和智能化转型,通过“互联网+汽车”整合互联网和汽车业的优势资源,两个产业都将获得巨大的发展机会。此外,新能源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日益严重的能源、资源、环境问题约束,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将步入“快车道”。《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0年自主品牌的纯电动和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突破100万辆,而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年销量更是将达到300万辆。
在经济“新常态”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汽车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口总计约44亿,经济总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提升沿线区域的可达性,推动沿线国家对外开放,从而为我国车企“走出去”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国内品牌的世界影响力。2015年第一季度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国家出口量同比增长40%,而且这一地区对我国汽车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此外,国际贸易是消化国内汽车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欧美、日韩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本土制造汽车中20%~50%用于出口,而我国则只有3%,发展空间很大。
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汽车大数据、车联网、新能源等技术快速发展,为汽车后市场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能够拉动汽车后市场的高速发展。借助“互联网+”,能够更好地利用大数据、车联网、电商平台等为消费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对于国内汽车市场来说,销售渠道和消费者接受汽车保养服务的渠道都将被拓宽,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定制化、个性化需求。此外,目前零部件供应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于为主机厂提供配套,而“互联网+”以及新能源革命带来的汽车后市场变革也将为零部件供应商和汽车经销商带来发展机遇。
三、顺应汽车产业发展“新常态”的发展对策
(一)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敏锐抢抓发展机遇
一是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为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其所提出的“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合作内容,积极制定并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资源整合与经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兼并重组,构建覆盖全球的生产与服务网络。二是面向全球市场,调整汽车产业自身发展战略,将“拳头”产品做实做强,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新高地”,以精准的市场手段抢占国内外市场。三是构建智能汽车生态产业链。依靠IT企业的平台优势,再搭配传统汽车企业在生产、销售上的布局,抢先构建智能汽车的生态产业链。
(二)提高兼并重组力度,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一是推动国内整车企业兼并重组,鼓励整车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生产、营销、研发等要素资源,合理优化产品结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打造品牌特别是自主品牌,培育并提高整车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通过多种优惠政策,推动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以兼并重组,适应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趋势,提高专业化水平,积极构建与整车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化生产为一体的战略联盟。三是鼓励发展现代汽车物流、汽车信息服务以及汽车金融与商务服务等汽车产业服务体系,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跨越式发展。
(三)孵化新型营销模式,适应经济新常态
一是加快调整汽车4S店模式步伐。提高4S店建设准入门槛,将“粗犷经营”转变为“精打细算”,并在三、四线城市逐步推出以4S店为主、以单一服务站为辅的互联网平台售车模式,快速适应汽车营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二是加大汽车城以及汽车园区建设。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文化、汽车娱乐、汽车竞技、汽车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也进入快车道。汽车企业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针对汽车市场“观点”所产生的冲击波,加速调整营销模式,大力发展以汽车文化、汽车娱乐、汽车竞技、汽车旅游休闲等为主要特色的汽车城或汽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