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陈伟在解读《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时提到,为保证《纲要》的落实,将细化分解出76项具体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具体责任部门和进度安排;各地将制定出台促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科技、人才、资金等各项资源向产业倾斜,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同时,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效应强、影响范围广的行业和领域积极开展应用示范。
其中,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工信部主要负责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包括推进大数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产品体系、完善产业链和发展环境,推进工业及新兴产业大数据应用,同时做好相关的信息安全和规范管理等工作。
《行动纲要》于9月5日公开发布,大数据产业被赋予建设数据强国、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地位。
“如果方案能落实,特别是在政务数据开放方面,将对整个大数据产业有极大推动作用。”蚂蚁金服一位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工信部认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方政府在支持大数据产业和应用发展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下一步,将进一步动员和支持各地方、各行业、各部门开展大数据技术、产业、应用、政策等各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利用相关项目资金,引导和支持在重点地区和工业等重点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8项国家标准已形成草案
据工信部介绍,目前我国大数据发展还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包括信息孤岛普遍存在,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仍不顺畅;一些地方误将数据中心建设视为大数据产业发展重点,盲目追逐硬件设施投资,未能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与应用需求间的对接;技术创新与支撑能力不足;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水平低;信息安全和数据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陈伟表示,目前国家正在从七个方面着手,包括完善组织实施机制、加快法规制度建设、健全市场发展机制、建立标准规范体系、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其中,建立标准规范体系是许多公共数据开放的重要条件,现阶段急需通过标准化的途径整合资源,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安全、开放等各类规范。
陈伟在接受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在内的媒体采访时透露,2014年底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成立,开始统筹开展我国大数据标准化工作,正在研制的国家标准有10项,其中《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和《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参考模型》等8项国家标准已经完成草案,《信息技术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信息技术通用数据导入接口规范》两项国家标准完成草案大纲。
陈伟称,经过半年多的运行,工作组下设了7个专题组:总体专题组、国际专题组、技术专题组、产品和平台专题组、安全专题组、工业大数据专题组、电子商务大数据专题组,分别开展专项领域的标准化研究制定工作。
鼓励地方探索数据交易经验
工信部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其中数据处理和存储类服务实现收入6834亿元,同比增长22.1%,占全行业比重为18.4%。
如果说2014年是我国的大数据元年的话,2015年应该是大数据应用元年。这一波大数据风口,吸引了一批创业者掘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北京采访的大数据创业者中,包括很多从硅谷甲骨文、微软等跨国企业回归的创业者;同时,地方政府也寄希望于大数据产业带动经济转型,贵州、武汉、广州等多地制定了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抢先布局大数据产业园区和大数据交易所。
在鼓励发展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应用以及交易方面,工信部方面强调,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经验。
由于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目前还在初级阶段,以数据交易为例,数据产权界定、数据隐私等均处于探索阶段。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在数据交易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黑市交易,比如个人手机号码被买卖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参与纲要制定的人士透露,目前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经验,比如贵州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国家级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成立大数据交易所;此外武汉和江苏盐城也成立了大数据交易所。
此前有业界人士预测,2015年国内有望出现10家以上的地方大数据交易所,对此有知情人士表示,目前国家层面批复的大数据交易所,暂时只有贵阳一家,对于官方是否会再批复新的交易所,他表示“比较慎重”。(内容有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