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弧焊、激光跟踪寻位、重载AGV智能输送……零人工搬运、零人工组对、零人工焊接……得益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的“数字化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如今这样的场景已在国内不少企业成为现实。
这仅仅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经过3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正迎来新浪潮。
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7万台,较上年增长55%,约占全球销量的四分之一,连续两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据OFweek行业研究中心预测,未来3年,机器人在电子、金属、橡胶塑料、食品以及医药行业的出货量将超过汽车行业,一般制造业领域将成为工业机器人的新战场。
“由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短缺、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等原因,中国原有制造模式已不再可持续。”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认为,机器人的广泛使用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走向制造业强国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除了产业升级需要,政府大力扶持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其中机器人是推动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
事实上,早在2012年5月,国家工信部就发布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其战略性的发展契机。
各地政府也加速推进机器人战略的实施。2013年,浙江宣布将率先实施机器换人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实现5000亿元机器换人投资;2014年,东莞已有超过60%的工业企业开始用机器人取代工人;2015年,沈阳设立200亿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
然而,从机器人密度上看,还远远不够。据统计,中国目前每万名工人中仅有30个机器人,距离工信部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中提出的目标还相差甚远。《意见》提出,到2020年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员工使用机器人台数)达到100以上。而相比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机器人数量的使用差距更大。目前日本的机器人密度是中国的11倍,德国为10倍,北美为5倍。
大多停留在制造阶段
在“机器人换人”的大潮之下,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市场仍大有可为。而在技术方面,我国工业机器人在追赶国际先进水平中也得到不断推进。
业内人士称,经过30多年发展,无论是机器人基础技术、单元技术、控制装置还是操作机制或应用工程都取得了重大发展。这样的例证在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中并不鲜见。
作为国内机器人的龙头企业,沈阳新松的移动机器人被美国、福特等企业列入全球采购供应名单,出口21个国家和地区,占据国内汽车市场、电力市场份额90%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自动包装码垛机器人及成套生产线的公司,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国际上少数几家能够系统完成自主研发、成套生产和配套服务的企业之一。
该公司副总经理张玉春介绍,“公司拥有高速高精度全自动称重技术、高速包装技术、高速码垛技术、拉伸套膜包装技术、合成橡胶脱水、干燥、成型、包装、码垛等核心技术,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成功地打破了该技术及产品领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在汽车制造领域,目前应用于点焊和弧焊最普遍的是关节臂式机器人。但这种机器人是一种示教再现型工业机器人,只能走固定的程序,是瞎的机器人,没有眼睛。哈尔滨行健智能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宗义说,“我们的智能焊接切割机器人具有视觉识别跟踪和三维测量功能,等于为机器人装上了眼睛和大脑。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不是技术的追随者,而是国际竞争的直接参与者。”
当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机器人企业仍有较大差距。据张玉春介绍,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关键零部件普遍依赖进口,技术储备低,应用规模小,生产的机器人在精度、可靠性等指标上普遍低于国际品牌。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70%以上依赖进口,进口成本已占总成本的40%以上。
“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只习惯于制造,核心的技术一直没有。”王宗义告诉记者,“我们的企业确确实实没有这方面的积累。国家一直在呼吁,让企业成为研发的主体,但现在大多数还属于制造阶段。”
而在张玉春看来,智能化是未来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比如工业机械手,一定要带感知能力。不带感知,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进行人机协同。”
据了解,国内机器人应用大多限于码垛、搬运、AGV(自动导引运输车)等领域,而汽车、电子等高端行业的应用,几乎完全被国际品牌垄断。
此外,我国工业机器人从基础原创性成果到研发产品之间断层严重,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不高,严重制约了我国机器人与自动化装备产业的发展。机器人产业所需创新型多层次人才体系不健全,也影响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创新。
发展还要靠集群规模
“机器人是高新技术产业,是典型‘三高’,技术密集度高,人才密集度高,资金密集度高。”曲道奎说,“高新技术应该是芯片、网络、光电,但国内很多机器人企业做的依然是机壳、风扇、键盘。”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曹健林曾表示,中国做机器人的企业除了沈阳自动化所等专业化研究所走出来的一些中型企业以外,基本没有大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起来的小企业。
王宗义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太小,不可能像IBM、因特尔等大企业一样投入巨额研发资金,也没有足够的人才和设施配给。而机器人项目投入大,周期也相对长”。
“靠小企业、小钱来发展机器人产业是不可能的。”曲道奎认为,中国需要有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这个规模不仅仅指产业规模,更指企业的综合实力。”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在2014年12月的成立被看作是整合资源、走集团发展模式的又一个案。该集团副总裁白相林说,“集团的基本思路是:平台牵引-全链整合-创新创业-集群发展,其目标是打造国家级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创新创业平台。”
张玉春也表示,博实公司之所以在2013年成立哈工大博实研究院,是希望依托哈工大的学科优势和哈尔滨博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产业支持,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四大平台,对国际制造领域前沿的机器人技术进行集中攻克。
“技术革命往往也伴随着企业模式的变革。”曲道奎说,在经历了工厂模式、公司模式后,未来的企业模式会向平台模式转变。为此,新松正在实施大平台战略,希望打通创新链平台,与产业平台、基金平台协调发展。
事实上,上述工信部发布的《意见》也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