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的主管部门、监管体制、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公共自行车系统研发、销售、建设、运营业务属于一个较为新兴的复合产业,受到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监管。
(1)住建部
住建部的相关主要职能包括研究拟订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并指导实施,指导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安全和应急管理。其下属各级住房与城乡建设局的职能包括:拟订城市建设和市政公用事业的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改革措施、规章;指导城市市政设施、市容环境治理、城建监察等工作等。
(2)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的主要职能为承担涉及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协调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综合运输体系规划等。其下属各级交通局的相关职能包括:负责制定市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规划,牵头协调组织市区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牵头确定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点位设置,并对自行车交通系统实施行业监督管理。
(3)工信部
工信部的主要职能包括拟订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信息产业等的规划、政策和标准并组织实施;推动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管理通信业;指导推进信息化建设;推进相关科研成果产业化,推动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等。工信部亦会同国家其他有关部门制定产业政策、产业发展规划等,指导整个行业协同有序发展。工信部对软件产品实行行政监管,相关职能由工信部下属软件服务业司执行,其主要监管职能为:指导软件业发展;拟订并组织实施软件、系统集成及服务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推动软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标准
(1)公共自行车行业的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包括:
(2)关于政府在公用事业领域引进社会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包括:
(二)行业概况
1、公共自行车系统简介
公共自行车系统是由政府或其他相关组织投入建设的一种公共交通系统,一般在市、县的居住区、商业中心、交通枢纽等人流集聚区域以及旅游景点设置租车站点,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公共自行车,向大众发放租车卡,并提供共享自行车使用权的服务,同时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软件平台以及大数据分析等进行运营、调度、监控、管理。公共自行车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公共自行车可在城市整体公交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效解决接驳换乘和“最后一公里”问题
公共自行车以外的其他城市公交系统,考虑到成本效益比,都有站间距较大的特点,如地铁的站距一般为一公里左右,公交车的站距一般为500米左右,上述距离已超过了舒适和快捷步行的距离;且地铁和公交车的站点较大,建设要求高,难以深入到小街巷和居民区内部。而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密度更高,站点可更加深入,能够补充地铁和公交车的缺陷,其是市民实现从住宅到其他公交站点的“最后一公里”交通、以及不同交通工具间接驳换乘的的理想交通方式。
此外,其他公交方式一般还具有定线的特点,且运力固定,运力按高峰时间设计则低峰时间出现浪费,按低峰时间设计则高峰时间过于饱和,公共自行车则恰恰具有不定时、不定线、运力可灵活调配的特点,具有独特的运输效率优势。
由于以上原因,公共自行车系统可作为城市整体公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立体化的公交网络,对于一些公共自行车开展较快较好的市、县,其在公共交通出行中的比例可超过15%,在公共交通中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2)公共自行车是解决中小城市,县、镇、区中短距离出行需求的理想交通方式
公共自行车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其可以作为城市中某一区域主城、新城、辖区,以及中小县、镇、旅游区中两到三公里内组团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发挥良好的通勤交通和旅游交通功能。其替代和转移效应减少了居民对汽车交通方式的依赖,较步行方式提高了出行效率,对比自有自行车,具有不易被盗窃、方便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优势,且由政府进行统一购买、统一管理,使用效率大大得到提高。
我国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要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按照控制数量、提高质量,节约用地、体现特色的要求,推动小城镇发展与疏解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相结合,因此预计未来我国中小城镇的数量和规模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对于公共自行车这一非常适应于上述规模城镇的交通方式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如目前昆山市的陆家镇、张浦镇、巴城镇以及苏州的唯亭镇、宜兴的丁蜀镇等都已经开展了公共自行车项目。
(3)公共自行车具有绿色低碳、环境友好、能源友好的特点
与公交车、出租车、地铁、自驾车等其他交通方式相比,公共自行车不耗用外部能源,不产生排放污染;且用户在骑行过程中,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观赏景色,贴近自然,真正具有绿色低碳、环保节能的特点。
公共自行车的推广使用可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根据测算,公共自行车普及度较高的城市,每年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数万吨,节能对应经济价值每年可达上亿元。
(4)公共自行车项目投资金额相对较低、建设周期短、规划容易,是一种可惠及千城万民、高效、普及化的交通方式
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和运营不涉及大额固定资产的采购,前期建设总投资额通常在几百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较公交车系统、城市轨道系统上亿元的建设和运营费用有显著差异。此外,公共自行车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具备智能管理功能,需要的人员投入相对较少,运营成本维持在较低水平。
其次,由于公司所研发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占地面积少,对基础设施要求低,因此不需大规模土建投入,建设时灵活快捷,规划实施周期较短,建设周期通常仅需几个月。
同时,公共自行车系统可根据市政建设需要随时调整站点位置,拆除及更换比较方便。
对比来说,地铁等其他交通工具对于区域人口、预期收益、GDP、客流量等指标有一定的要求才可立项建设,也仅在达到一定的规模效应后,此类交通方式方可发挥最大的效用。而公共自行车系统对于上述指标没有要求,一般采取免费或限时少量收费的模式,是可真正惠及众多中小城市和广大城镇区民的高效、普及化的交通方式。
2.行业特点
(1)公共自行车系统行业是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软件开发子行业
物联网技术通过安装信息传感设备,并以移动互联网为桥梁,可以实现远距离的监控和操纵,具有高效、智能的特点。公共自行车系统融合物联网技术后,借车人群可以很容易从自行车租赁网站甚至移动客户端了解各个租车点的信息,能够通过手机应用完成车辆的提前租赁。与此同时,公共自行车运营中心通过实时数据显示及大数据分析结果对公共自行车及使用人群的情况也能够实时了解,再进行调配处理。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在公共自行车交通领域的应用实现了公共自行车24小时无人值守,本地借车异地还车,提高了车辆流转和配置的效率,方便广大市民的使用并降低了运营中的人工成本,是“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重要体现。
(2)行业盈利模式稳定,且受经济景气影响小
由于公共自行车系统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在群众中的美誉度,项目一旦建成,容易形成出行习惯,而系统站点的取消或缩减可能引发较大社会负面影响,短期内拆除的可能性较低;同时,由于公共自行车多属于政府直接投资建设并通过向企业支付运营费用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运作,并且政府购买服务期限普遍较长(一般为5年),因此,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企业具有较为稳定的盈利基础。此外,一个城市中若有一套能够正常运转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出于市政工程兼容性和避免重复建设的考虑,政府一般较难批准新进入者的项目建设,因而已有市场参与者很容易形成对当地市场的先发优势和进入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