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活动对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高,而生产、生活废弃物也已越来越多,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同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再生资源产业的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十二五”期间,在国家重点项目带动及市场自发整合的背景下,虽然再生资源行业难改小、散、乱的局面,但行业聚集度有所提升,出现了一批重点园区和集团式骨干企业。
在实践中,一些探索性的联合回收、智能回收等新型回收方式不断出现;行业园区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出现了以物联网、GPS技术为基础的回收体系或者园区管理技术,涌现了一批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平台。
随着“十三五”后期乃至“十四五”期间再生资源产生量的大幅度增长,以及电动汽车等新型再生资源的不断出现,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且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不断涌现的背景下,如何创新思路,开展再生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是再生资源行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就此,《资源再生》杂志对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兼再生资源加工园区分会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刘强进行了专访。
表 1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模情况表(单位:万吨)
图 1 中国再生资源利用量情况图
发展现状
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破解资源短缺矛盾、实现资源可持续循环利用、参与世界资源大循环的重要途径与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中国也将再生资源行业列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再生资源产业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所发展,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回收网络:目前中国再生资源行业共有回收网点20万个,回收利用加工企业1万多家,从业人员逾1500万人。
自“十二五”再生资源行业规划实施以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都获得了长足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整体规模在持续扩大。
“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七大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中,四项相关于再生资源产业,包括建设80个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示范、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若干再制造产业化园区和一系列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
在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下,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现代化程度得到显著提升,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再生资源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模式上都取得了极大进步,节能减排效果日益彰显。
刘强就此指出,中国再生资源行业整体正处于从高度分散、缺乏规范的完全市场化状态过度向宏观调控下的相对集中、规范有序的市场状态进程中。
“再生资源产业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为一方百姓赖以生存的希望产业。”刘强说:“如大连庄河市等一批城市已明确将再生资源产业作为带动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而安徽界首、浙江永康、安徽凤阳、河北邯郸等地的再生资源产业产值甚至已达地方经济总量一半以上。”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轮胎、废纸、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报废汽车、报废船舶、废玻璃、废电池等十类再生资源的回收总量约2.45亿吨,回收总值6447亿元,进口量达到了4132万吨。
其中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报废船舶五大类别的再生资源共进口4132.4万吨,同比下降8.9%;降幅最大的报废船舶同比下降57.1%,只有废塑料进口略有增长4.7%。
据刘强介绍,“十二五”期间此五大类别的再生资源进口总量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4000~5000万吨,但进口企业数量及批次则大致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从2008年开始中国再生资源利用量已经超过了2亿吨,并已成为中国资源供给总量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刘强说:“几年间行业聚集度已然显著提高。”
他指出,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取得了快速发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已经累计确定了六批共49个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分布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