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要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在信息发布方面,依法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统一发布,严处篡改数据。
整合以往分散的环境监测和发布系统,由全国生态监测网络统一监测发布,可以说正真抓住了以往环境监测和发布制度的“七寸”。这一制度地实施,将极大地压缩地方政府和企业篡改环境数据的可能性,破除其一贯的“数据环保”,倒逼着政府和企业在环保上下大力、做实事。
随着环保纳入政绩考核和新《环保法》的实施,政府和企业的“环保动力”无疑大大增加。但在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益的纠葛下,环境监测却往往聊胜于无。环境监测数据被篡改或造假的事,已经有不少被媒体公布于众。例如曾经在对PM2.5的监测中,不同环境监测机构监测出来的数据互相打架,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环境监测数据不统一,虽说有新《环保法》利剑在喉,但在利益之下,政府和企业都宁愿铤而走险,选择数据造假这条最省钱,也最省事的路。现实中,我们考核政府和企业的环保工作,监测数据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衡量尺度。所以,只要监测数据说得过去,那就谁都拿“不拿环保当回事的政府和企业”没办法。在这种畸形的默契中,“数据环保”是达到要求了,但现实的生态环境却成了最大的牺牲者。
放眼这几年,无论我们的顶层设计者还是普通民众,对“绿水蓝天”的渴望都日益增强。尤其是在经历了去年北京短暂的APEC蓝后,就更加坚定了国人要保护“绿水蓝天”的信心和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讲话,便是对这种渴望最生动的注解和决心。保护环境,已经成为政府、企业,乃至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在现实的环境保护工作中,数据篡改乃至造假,已经大大影响了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现在,国务院办公厅要求环保部上收环境监测权、严处篡改数据,无疑将是对这种“数据环保”最好的打击,我们希望其能够倒逼出一片“绿水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