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保犹存重重挑战
不过,作为彻头彻尾的传统行业的环保行业,全情拥抱“互联网+”也并非易事。“传统产业插上互联网翅膀不一定就能腾飞,就像猪插上翅膀只在台风刮起时能飞,但当台风停下,猪还是猪,就会掉下来,遍体鳞伤。”《众创时代:互联网+、物联网时代企业创新完整解决方案》作者、伯克利加州大学哈兹商学院教授吴霁虹表示。她在考察上百家企业后得出一个结论:包括观念、行为在内的“商业基因”的进化,才是传统产业拥抱互联网成功与否的关键。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虽然我国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互联网企业对传统产业理解不够深入、新业态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跨界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等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另外,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水平低,是不少环保企业自身的共识。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目前环保产业集中在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等末端治理,企业对接的是政府。而与公众对接的市政工程如管网、垃圾收集转运等还没有市场化。而在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高胜达看来,水行业从1990年代初启动,土壤修复行业从2007年才开始启动,自身的商业模式还在探索中。据高胜达观察,目前环保企业对于互联网关注程度还没有那么高,重心还在第三方治理、PPP(公私合作模式)等模式上。
拥抱“互联网+” 高能环境准备好了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指出,企业应该是实施“互联网+”的主要载体和践行者。借力“互联网+”、逐步互联网化,更是环保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谋求自我蜕变的升级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理念的改变可能是更难的,相比技术借力,思维借力对环境企业的挑战将会更大。”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资深战略管理专家代维昭如此认为。
一向走在行业前列的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能环境”)一直以来始终秉持开放创新理念,此次也做好了拥抱“互联网+”的准备。
如何实现企业的互联网+,高能环境企业信息化蓝图中,公司信息化系统分为决策支持、移动办公、业务运作三个应用层面,其中业务运作层面包括SA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运营监管平台两个部分。每一个层级,分别由不同的数据和业务流程完成。
“我们处于一个移动化的生活环境中,必须通过革新工作模式,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业界最高效的、性能最好的基于移动互联网,混合云平台和移动终端的信息化系统,让企业内部的工作方式和沟通手段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实现高效率的移动办公和远程智能监控。”高能环境工业智能与信息化部的负责人肖祥胜博士如此说。“一旦完成系统架构的搭建,借助云端管理的技术手段和移动终端,将极大提高员工特别是在外出差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每一个员工的日常工作状态,我们将一目了然,每一个项目的运营状态,我们都将完全掌握,每一个目标值的设定与修改,也将实时看到相关业务链上的数值的实时更改,这对于管理者掌控企业的基本面非常有利。”
也就是说,在业务运营层级中,运营监管平台实现互联网+以后,所有运营项目将被包囊进来,无论是子公司、项目、还是设备,通过互联网+智能前端,所有的业务实时状态都将集中在总控制端显现,而技术人员完全可实现远程的管理,如果这个项目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如废气、污水排放监控,管理人员可以远程观察并采取相关措施,而各个模块的成本,收入等财务状况也将实时展现。2015年6月,高能环境启动了广西省桂林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的互联网+项目,下一步即将启动内蒙古独贵塔拉工业园区固废废水综合处置静脉产业园互联网+项目。
另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把环境保护在内的社会活动推向公众参与的新时代。环境企业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善用新媒体手段,进一步加强与公众、与社会的交流与沟通。高能环境将以更加阳光的心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利用互联网工具及时公开信息,并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公众形成互动,积极回应公众关切,与公众平等沟通,共建美丽中国。
中国的“互联网+”时代大门已然开启,不管你加不加,各产业都在尝试运用新的思维、新的角度,在不断的迭代中快速地创新,拉动行业在新时代的升级。企业都应根据行业特性和自身实际,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拥抱这个变化,拥抱这个转型升级的历史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