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2月起,山东临沂市展开了一场“铁腕治污”:10天内关停57家企业,包括纳税百强企业,查处环境违法行为249起,处罚金额2179.8万元。截至目前,26家仍停产企业共有职工28152人,企业停产可能引发企业债务危机,但“铁腕治污”委实收获了蓝天白云。今年3~6月,临沂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31天。近日,在一场以“临沂环保之痛”为主题的研讨会上,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杨明森表示:“治病的时候肯定是有阵痛的,但只说手术刀和阵痛而不说疗效,是治不好病的。”
毋庸讳言,当前一些地方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堪忍受的临界点,到了必须痛下决心、壮士断腕的关键点。就临沂来看,某次被查的15家企业中有6家存在偷排、漏排和不正常运行环保设施的情况;环保“三同时”手续完备的只有7家,超过半数的不合法;安装了废气在线监测设施的只有8家,但没有一家通过有效审核,合格率等于零……种种环境污染问题让人触目惊心。
堪称“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年初开始实施,对违法企业按日计罚,上不封顶;可以直接查封违法企业,对责任人进行拘留。这部被称为“长了牙”的环保法还直接与干部考评挂钩,设立了严厉的行政问责机制。法纪不再是稻草人,约谈也不再是“戏说”。
必须承认,临沂治污的阵痛是剧烈的。除了数万职工嗷嗷待哺,被关停企业银行授信余额高达165.25亿元,对外提供担保192.02亿元。下游企业数百亿元债务集中到期,有可能导致地区性金融风险。但也必须看到,这些风险和成本,正如孕妇产前的阵痛,是迎接新生命必须经历的过程。何况,企业的阵痛并不能完全归因于“铁腕治污”,更多的是产能过剩导致的优胜劣汰。
钢铁、煤炭等既是高污染行业,也是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钢铁卖出“白菜价”,就很难维持再生产,只能被无情淘汰,才有可能“向死而生”。是故,不能把企业关停和工人待岗的账全算在“铁腕治污”的头上。中国环境报社社长杨明森表示,一些污染企业经常渲染、夸大治污的代价,并以此要挟政府,“这样的办法屡试不爽,我们应该坚决反对!”
一百多年前的英国伦敦,曾被郭沫若称赞为“一枝枝的烟囱都开着了朵黑色的牡丹”,然而,正是这些大烟囱制造了“雾都伦敦”。在1952年末的大雾期间,12000余人因毒雾患病死去。同样是“铁腕治污”,伦敦大批企业被关停或外迁,许多工人失业。然而,这些产业工人挺过了阵痛,用自己的牺牲和付出摘下了伦敦“雾都”的黑帽子。虽然半个世纪过去,伦敦成功治污的经验,至今仍具有鲜活的力量。
当然,如何在推进环保治污的过程中实现经济“软着陆”,是各地主管部门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政府如何在财税、融资、政府采购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扶持,显得十分紧迫。但可以相信,只要地方政府与企业共担风险,从容应对,一定能挺过阵痛,前面就是一片蔚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