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效率,在以前没有采用PPP模式来做的情况下是不能想象的。”南宁市城市内河管理处郭添模科长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在经过近两个月的施工准备之后,广西南宁市那考河流域治理工程近日全面开工。而从项目开始筹备到落地实施,前后不超过四个月。
2015年2月26日,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正式签约,标志着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颁布后,广西PPP建设项目正式落地南宁。
本项目也是国内首个集流域治理、海绵城市于一体的PPP项目,整治河道全长6.635公里,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整治、河道截污、河道生态、沿岸景观、污水处理、海绵城市、信息化监控工程等,总投资10亿元,对于创新环境治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PPP首试高要求
广西南宁市竹排江上游植物园段(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是2015年广西首个开工建设的水流域治理PPP项目,南宁官方认为此项目对于该市建设海绵城市、花样南宁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该项目已被作为2015年南宁市重点工程。工程河道整治范围为南起规划的茅桥湖北岸,北至环城高速路。治理主河道长5.2千米,支流河道1.2千米,全长6.4千米。
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整个那考河流域治理项目包括:河道整治工程、截污工程、污水处理工程、河道生态工程、河道沿岸景观工程、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和信息监控工程,共7个子项工程内容。
同时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该项目预计于2015年底完成河道疏浚、水工设施、两座污水处理厂土建施工并开始设备安装,2016年年底全面实现总体目标。
“这个项目一个创新点就是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因为这样技术性要求高、实施过程复杂,这也是我们选择与社会资本合作的原因之一。”郭添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郭添模介绍,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用以前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所以那考河的治理不单单是环境的治理,这个项目更加强调的是它的功能性。”郭添模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南宁市已编制完成《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三年实施计划(2015-2017)》并上报。根据《计划》,2015-2017年,南宁市拟投资95.19亿元,在公共建筑、居住小区、市政道路、公园绿地、内河水系等具备改造实施条件的区域和项目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建设。而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改造工程采取PPP模式。
带动政府转型
那考河项目由南宁市政府授权南宁市城市内河管理处按照采用竞争性磋商方式采购,最终由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标,作为中选投资人与南宁市城市内河管理处签订PPP协议。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项目,那考河流域治理PPP项目还是遇到了很多问题,比如因为时间仓促考虑不周,导致一些问题在项目执行和移交阶段陆续显现出来。
而对于郭添模他们来说,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的风险已经大大降低,对于政府来说就是从先前“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转变成了“专职做好裁判”。
“透过这个项目,我觉得我们最重要的收获就是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合理消化过程风险,同时规避寻租空间,投入有限的钱来实现购买无限的服务。”郭添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业内人士指出,PPP项目往往涉及到政府的多个部门,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决策小组以及部门间的互相协作。尤其是对于采用竞争性磋商的项目来说,由于边界条件不甚清晰,且需要与响应人进行较长时间的磋商,此特点尤为明显。
“如果政府部门之间合作不畅,会导致投资人对政府的能力与信誉产生怀疑,使政府方在磋商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马桢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显然,南宁已经从这个项目运作的过程中尝到了甜头,据郭添模介绍,未来南宁在公共交通、医疗养老等方面都将采用PPP模式,将会有更多的项目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