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况较为严重,根据联合国2008年数据,我国拥有全世界21%的人口,但只占水资源总量的6%,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四分之一左右,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中国658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缺水。
图表1::全国近六成监测点地下水质"差"
北京市的供水有60%以上来自于地下水,换言之,北京市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就有两杯是来自于地下。所以,地下水水质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放眼全国,由于地下水分布广、水质好、储存量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动态变化大的不足,成为许多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供水水源。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13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全国在203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行动,其中水质呈较差级的监测点2095个,占43.9%;水质呈极差级的监测点750个,占15.7%。"较差"与"差",二者相加接近六成。
据统计,从2011年至2013年,水质较差和极差的监测点占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5%、57.4%和59.6%。可见地下水水质逐年变差,但官方公报对于如此惊人的数字和逐渐恶劣的趋势还是十分"平静":"总体来看,2013年,在全国有连续监测数据的水质监测点中,地下水水质综合变化趋势以稳定为主,呈变好趋势和变差趋势的监测点比例相当"。
对于多于半数的"差评",官方竟在公报中笔墨却如此"中庸",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更何况,这个极差数据还包含很大"水分"。因为该次检测只针对了城市水厂,而我国更大的区域是乡镇农村,那里数以万计的小自来水厂情况,无疑更没有安全保证。
图表2:中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全国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据水利部2011年水资源公报显示,全国北方6区2011年水资源总量为4,918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1.1%,但总用水量却占全国的45.3%。(见图表3)
生活污水的排放数量超过工业废水。2011年我国生活废水排放量42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5%;而工业废水排放量231亿吨,占35%。
水污染情况仍然非常严重。随着工业发展、城镇化提速以及人口数量的膨胀,我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形势。全国主要流域的I~III类水质断面占64.2%,劣V类占17.2%,其中,海河流域为重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流域为中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然突出,56个湖(库)的营养状态监测显示,中度富营养的3个,占5.2%;轻度富营养的10个,占17.2%。虽然1995年后国家就启动了对"三河三湖"的治理(三河:辽河、海河、淮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但是这些区域目前仍然处于严重污染的状态。
近几年,中国重大环境污染以及事故频频发生,水污染事故占一半左右。监察部的统计分析,国内近几年每年水污染事故都在1700起以上。2013年1月山西天脊集团发生苯胺泄漏事故,当地政府事后瞒报,导致苯胺污染了漳河下游,影响了山西、河北和河南等多地居民的正常饮水和生活。2012年2月的广西龙江镉污染,2010年7月紫金矿业水污染和吉林松花江哈工污染,是近几年来影响非常严重的水污染事故。
图表5:国内水污染事件频繁发生
生活污水处理率大幅度提高。2011年,全国生活污水排放量为428亿吨,同比上升12.7%,占全国废水排放总量的65%。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有了快速提升,从2001年的18.5%提升到2010年的72.9%。
2006年以来工业废水排放量稳中有降,达标率逐年递增。2011年,我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30.9亿吨,同比下降2.8%。在废水排放总量中的占比也从2000年的46.8%下降到3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的达标率高达95.3%,比2001年的85.6%提升了9.7个百分点。
我国排污标准过低,形成"达标污染"尴尬局面。《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已经有17年时间未修订,且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不接轨。比如,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含铅量高于0.10mg/L则为劣V类水,但涉铅企业排污含铅标准却定在1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