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网

反思住宅产业化市场培育期“综合征”

   2012-12-21 中国建设报2280
核心提示: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目标,与住宅产业化带来的节能减排、改善施工环境等社会效益高度吻合。
   每当我们谈起住宅产业化这个话题,都无法忽视一个背景性的问题——这个时代的绿色趋势。绿色建筑所提倡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目标,与住宅产业化带来的节能减排、改善施工环境等社会效益高度吻合。二者相伴相生,未来的房子必将是通过绿色的产业化方式建造的。放眼当下,住宅产业化与绿色建筑技术如何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将成为建筑业的一个时代性的课题。
   作为现代建筑业的趋势和标志,住宅产业化的理念已深入建筑行业,建材厂商纷纷将工业化生产、住宅产业化配套作为宣传自身产品的重要卖点。然而在住宅产业化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之下,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现实——受技术路线不成熟、成本高企、社会需求较小等因素影响,一些住宅产业化新技术难以转化为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住宅产业化的脚步依然缓慢。对住宅产业化出现的市场培育期“综合征”,业内有必要进行深刻反思。
   症状一:技术路线选择跑偏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在进行住宅产业化应用时,并非技术本身不过关,而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以及评估体系不完善,导致某种技术应用在并不适合的房屋设计对象上。“确切地说,是项目在进行技术路线选择时出了问题。而这种失败,发生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上很难避免。但这会导致众多不知内情的跟随者选择观望,甚至把局部的问题放大化,导致行业内外对住宅产业化本身产生质疑。”某建筑设计师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在产业化最初发展时,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某地的龙头企业为了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在自己的项目中应用了住宅产业化某项结构技术。而在项目进入施工阶段后才发现,这项技术并不适合应用于该类房屋,甚至可能影响未来业主的居住。加之前期设计的预置率较高而建设规模不大,导致项目成本无法进行分摊,高企的成本让开发商压力很大。该企业被迫进行反思而减缓了产业化的推进步伐,后继者见此也纷纷止步不前。
   专家建议:政府协会应帮企业决策
   对于技术路线选择跑偏导致产业化应用效果不佳的现状,有专家建议,在现阶段,政府或相关协会应发挥专业智囊优势,构建适当的住宅产业化技术评判标准。其中,极具现实意义的是,在保障房这类大规模项目中应用住宅产业化技术时,急需通过更加专业的评价机制,帮助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上避免走偏。
   “从技术层面讲,百花齐放在产业化前期是可行的。而在中后期,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要对产业化的应用技术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保障房这种大规模应用产业化技术的民生项目更是如此。保障房具有公共资源属性,又是政府推动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对象,某种程度上具有住宅产业化建设的示范意义。因此,对用于保障房项目的产业化技术,急需建立更加全面和专业的评判机制,以确保其在前期设计时能够正确把握总体住宅产业化的技术路线选择。”华阳国际设计集团深圳公司新建筑事业部董事总经理龙玉峰说。
   “目前企业在选择技术路线时只是通过专家论证,但这个环节往往走得比较虚。”龙玉峰坦言,“为了避免保障房的技术路线选择走偏,建议政府和专业机构形成一个原则性的技术标准。比如到底哪些部件的预置会产生最大价值;预置到多高比例,才具备长远的产业化技术推广价值,同时兼顾企业的经济效益、住宅质量提升价值以及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这样技术路线选择基本不会出问题,既让保障房建设高质高效完成,又保护了企业进行产业化实践的积极性。”
   有关专家对此表示,保障房建设应用产业化技术时,可以在二线城市优先解决预制楼板、楼梯的问题。在一线城市,由于产业配套资源比较丰富,可以采用“预置外墙+预置楼板”或“预置外墙+预置楼板+预置楼梯”的产业化技术。这样可以在较少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大大改善施工环境、减少木材使用,同时提高住宅品质,还会为企业留出一定利润空间。
   症状二:产业化优势难以充分发挥
   住宅产业化的优势在于能够为企业带来建造高效、规模化生产的经济效益,为用户提高住宅品质,为社会节能减排和改善施工环境。这些理念早已被建筑行业知晓。但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产业化在企业经济效益和住宅品质提高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充分得到体现。
   一个直观的原因来自于经济成本的制约。例如保障房建设往往受一定的成本预算制约。而在住宅产业化初期,工业化生产的规模效益还未形成,产品成本高。在保障房项目中,产业化应用的高成本受到有限的成本预算制约,使得产业化效果难以完全体现。
   对于技术密集的住宅产业化来说,在发展初期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培育期,这意味着需要一段时间在产品研发、产业配套布局等方面的持续投资,在进入成熟期后产业成本才能下降。这是因为在住宅产业化初期,工业化的规模效益还未形成,产业化生产成本较高;而在产业化的成熟期,由于产业配套和专业化的增强,工业产品的成本将大大被社会化分摊。有的企业在刚刚进入产业化时激情四溢,但或因实践经验不足而失败,或因难以承担较高的产业成本而止步不前。
专家建议:产业化初期急需更强的政策引导
显然,在产业化市场培育的初期阶段,更强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无论对于产业的发展还是先行企业的生存都至关重要。虽然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不乏支持性政策,但有建筑企业表示,与产业化所带来的前期成本相比,目前的容积率奖励以及相关补贴政策仍显力度不足。多数产业化项目并非以应用产业化本身盈利,甚至一些曾经致力于发展产业化配套的企业,都在试图通过土地生意增收。专家建议,在产业化市场培育期,发展和应用产业化技术急需更强的政策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保护先行企业的积极性。
目前,一些地区正在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大力引导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的沈阳、深圳,正在将产业化作为该地区的支柱产业进行培育,并在土地、税收、标准政策、产业链布局等多方面引导发展。
   症状三:产业化设计过于迷恋结构技术
   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在进行住宅产业化应用时,几乎言必谈结构工程。甚至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产业化设计就是结构工程的设计,一时间结构工程师成为产业化设计的中枢。这种在产业化设计中过于迷恋建筑体系中某一专业技术带来的后果是,有些产业化住宅产品并不好用,产业化产品的品质受到质疑。
   曾有一些产业化开发项目,仅仅关注结构的技术选择,未过多考虑使用者的空间感受和使用方便。最终在项目完成后,住户在抱怨居室中过于粗大和突兀的梁、柱影响美观的同时,也无法很好地摆放家具,为生活带来不便。
   专家建议:回归建筑功能设计
  “当我们说,一个项目做出来好不好用,本质上不是一个技术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设计的问题。对于住宅产业化的应用同样如此。”龙玉峰对记者说,“住宅产业化由结构体系和部品部件两部分组成。结构工程师主要解决结构体系的问题,建筑师的作用是从功能角度考虑使用者对于建筑的需求。”
   龙玉峰认为:“目前,这种过于考虑建筑结构的思潮,忽视了建筑结构与部品部件的融合,就难免产生问题。解决之道是回归到建筑设计的整体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住宅产业化设计。”
   不少业内专家也向记者表示,从事住宅产业化项目的设计人员,需要从建筑整体、从用户使用的角度来考虑工业化技术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可以说,产业化对建筑师的要求更高,他们需要了解和考虑更多,而这正是建筑师擅长和应该做的。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推荐图文
推荐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