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丝衣天下”。早在明清时期,浙江省湖州出产的蚕丝产量多、质量好,就远销海内外。地处浙北太湖之滨的湖州长兴县,在全力开展铅酸蓄电池、石粉等重点污染行业整治的同时,也曾两次对家家户户存在的喷水织机这一“小微污染”行业进行整治,然而整治效果却不尽人意,不少问题死灰复燃。
这一治污难题已经困扰了群众和环保部门多年,此次“五水共治”专项行动,长兴县又将解决这一难题提上了日程,并且找到了新的途径。
为何之前整治无功而返?
喷水织机散见一家一户,购置门槛低,政府无法监管,休克疗法不对症
喷水织机散见于农村的一家一户,多为小作坊、小企业,是典型的“低、小、散”行业。由于喷水织机生产过程中需要用到少量水,造成江南河网地区水污染。早在2004年,长兴县便开展了首轮喷水织机整治,2008年又开展过一轮整治,但收效不佳,死灰复燃问题明显。
为何两次整治无功而返?经过认真分析,长兴县政府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原来,长兴县对污染行业主要采用以“关、停、并、转”为主要手段的休克式疗法,通过给予补助对污染企业进行关闭,再整合成几家大型企业,提升装备水平和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全行业转型升级。这种路径,在长兴县的铅酸蓄电池、石粉等重点污染行业整治中取得极大成功,但对于千家万户中的喷水织机,这种疗法并不“对症”。
有的喷水织机户刚领了淘汰补助,转头就购置了新的喷水织机。由于喷水织机分布散,放在自己家里就能生产,购置门槛又低,政府部门根本无法监管。加之喷水织机作为长兴纺织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市场需求大,喷水织机的数量仍在增长。
“让长兴的水秀起来”——“五水共治”专项行动是目前长兴县的重点工作。在抓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污水治理的同时,长兴县委、县政府又把这个给水环境带来大问题的小行业整治提上日程,作为整治污水的重点工程之一。
这一次,长兴县委、县政府前期对行业特点、市场状况进行了充分调查,提出了解决块状经济污染治理难题的新路径。
怎样实现集中治理?
因地制宜确保喷水织机全部纳管,灵活运用市场方式建治污工程
新一轮整治伊始,长兴县以乡镇为单位,对辖区内喷水织机企业(户)进行清查,登记造册,把清查出来的数量作为控制的上限,允许喷水织机在辖区内流转,但每个乡镇的总量只减不增。
同时,每个乡镇按自身情况制定方案,数量多且集中的,乡镇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站;数量少而分散的,要采取向周边园区搬迁集聚或关停淘汰的方式,最终实现所有喷水织机全部纳管。
在治污工程建设上,长兴县按照“政府组织、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方式,引导企业投资运营污水处理设施,达到了“政府不投资、社会事业社会办”的目的。
针对喷水织机行业无法全部安装流量计的问题,长兴县出台了《长兴县污水处理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试行)》,通过将每月用电量折算废水量的方式征收污水处理费,既简化了收费程序,更实现了合理收费。
动员村民成为环保监督员
让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到环保工作中
为更广泛地动员群众参与到治理工作中来,长兴县要求每个乡镇都必须张贴公告,把各喷水织机企业(户)的设备数量向全镇人民公开,并动员每位村民、相关利益者都成为环保监督员,帮助环保部门解决监管难题。
在整治验收中,长兴县采取将所有验收结果手机短信告知村委、业主的方式,使各村村委与村委间、各喷水织机小业主与小业主之间能够互相监督,确保喷水织机行业的整治成效。
经过全面整治,目前,长兴县域内7.2万余台喷水织机已基本完成整治提升,日处理喷水织机废水20余万吨,处理后的尾水又流回喷水织机再利用。
总结经验,长兴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待喷水织机这类“低、小、散”行业,需要从“不可控”到“可控”,就必须寻求到一种多方都能接受且管用的治理方式,并让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共同解决政府在这些行业上的监管难题,还群众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