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量缺乏监管的洋垃圾泛滥的同时,国内资源再利用率没有明显提高,成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一大顽疾。与其花大气力挡住洋垃圾,不如真正下功夫完善国内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让相关企业更加方便地“有米下锅”
海关总署日前通报称,3年来,全国海关累计将38.59万吨洋垃圾“挡”在国门之外,持续重拳打击洋垃圾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重拳之下,为何仍挡不住洋垃圾源源不绝流入我国?现象的背后或许正在于“需求”二字。
垃圾并非一无是处,变废为宝、促进资源的再利用,正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废塑料、废五金等回收再利用,在我国已经衍生为一个巨大的再生资源产业,规模达数千亿元,东南沿海大大小小的回收处理厂已达数千家。遗憾的是,支撑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原料”,却主要来自进口洋垃圾。企业为何舍近求远,甚至不惜冒走私的风险,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我国是一个资源紧缺国家,废旧商品本身是一笔巨大的资源财富,可以也应当成为重要的资源来源。但垃圾资源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完善的回收体系是第一步。总体来看,我国废旧商品回收仍处于起步阶段,如目前国内废塑料、废纸、废橡胶的回收率仅在40%左右。即便在一些实现了废旧商品回收的地方,低层次、粗放式的“收破烂”模式仍然占据主流位置。
当前,在大量缺乏监管的洋垃圾泛滥的同时,国内资源再利用率没有明显提高,成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一大顽疾。与其花大气力挡住洋垃圾,不如真正下功夫完善国内废旧商品回收体系,让企业更加方便地“有米下锅”,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洋垃圾问题。
严格监管,提升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产业水平和集中度,减少或防止回收利用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样是当务之急。为促进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我国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性基金,截至2013年底,全国纳入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补贴企业名单的处理企业达91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改变进口废五金电器类废物加工利用行业小、散、乱的局面,我国开展了“圈区管理”工作,引导现有企业进入专门工业园区,实现污染集中治理。这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应当尽快拓展到废纸、废塑料等其他废弃物品类,尽快建立长效机制。
我国不希望也不应该成为世界的垃圾回收处理厂,为此,应当“苦练内功”,真正建立起网络完善、技术先进、分拣处理良好、管理规范的现代废旧品回收体系以及高效、环保的废弃物拆解处理再利用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