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动手治理光伏行业和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剩问题。
12日,工信部网站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本)》公开征求意见。去年底,工信部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有关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等文件。业内人士分析说,规范条件对光伏制造业的指标要求更为严格,促使光伏制造业进一步提高技术,有助于推动光伏产业健康发展。
此外,工信部日前发布了《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2014年本)》,发挥行业准入条件在调整产业结构中的作用。业内人士认为,平板玻璃作为产能过剩的重灾区,此举有助于龙头企业走出困局。
光伏制造行业门槛抬高
昨天发布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明确提出,要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对加强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等确有必要的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要报行业主管部门及投资主管部门备案,而新建和改扩建光伏制造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
“上述内容是新增加的。”民生证券新能源行业分析师黄彤告诉记者,这一规定将对新建光伏制造项目产生较大的影响,以防止光伏产能进一步过剩。
不过,黄彤认为,由于光伏制造业仍然不景气,市场对此已作出调整,近期鲜有新增的光伏制造项目,目前大量资金主要集中在下游光伏电站。
国内某大型光伏制造企业人士评论认为,此次发布的《规范条件》对于光伏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指标要求更为严格了。以多晶硅为例,要求现有多晶硅项目还原电耗小于65千瓦时/千克,综合电耗小于120千瓦时/千克。而此前的指标分别为80千瓦时/千克和140千瓦时/千克。
该人士说,要做到新标准,除了国内技术领先的大型多晶硅生产企业,只有处于低电价地区的项目才不会亏损。指标调整更为严格后,将进一步约束光伏制造企业,以市场行为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而对于采用先进技术的光伏企业则是相对有利的。
事实上,工信部近期发布的有关光伏行业的文件并不止《规范条件》一个。去年12月30日,工信部还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有关光伏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鼓励骨干光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升行业集中度等。要求到2017年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骨干光伏企业,前5家多晶硅企业产量占全国80%以上,而前10家电池组件企业产量占全国70%以上,形成多家具有全球视野和领先实力的光伏发电集成开发及应用企业。
新能源行业人士认为,该意见同样有助于推动国内光伏制造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不过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大多数光伏企业属于民营企业,认为完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过程将较为缓慢,或不及官方预期速度。
平板玻璃行业准入受限
近年来,玻璃行业产能过剩的达斯摩克利剑一直高悬在企业的头顶上。根据《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仅为73.1%。
中国建筑玻璃与工业玻璃协会人士判断,平板玻璃的产量在2020年达到峰值,规模在8.2至8.5亿重量箱之间。如果延续目前的发展方式,平板玻璃的产能过剩局面还在加剧。
正是由于产能过剩,新年伊始玻璃现货行业的风向标—沙河玻璃价格就以高台跳水的方式为2015年献礼——元旦期间降价累计约70~80元/吨。市场人士认为,这体现了生产企业的恐慌性心态。
为化解严重的产能过剩,《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从建设条件和生产布局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具体包括,严禁在世界遗产地、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城市建成区和非工业规划区等区域建设平板玻璃项目。同时,建设平板玻璃生产项目,应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等要求,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使用标准。
我国玻璃行业的产能过剩,结构性特征十分明显。从产品结构看,普通浮法玻璃产能过剩,优质浮法比例仅为35%。此外,玻璃的加工率仅为40%,而世界平均水平约55%,发达国家达到80%以上,这导致我国每年还要进口不少高科技玻璃产品。
对此,《平板玻璃行业规范条件》要求,鼓励和支持现有平板玻璃企业通过异地搬迁“退城入园”,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延伸产业链。同时,鼓励和支持现有普通浮法玻璃生产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转产工业玻璃、在线镀膜玻璃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玻璃精深加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