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舆情综述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正式投运
11月20日,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正式投运,这标志着西藏昌都地区结束了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提前半年建成这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原输电精品工程,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这也是继青藏联网工程后,国家电网公司建设的又一条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电力天路”。
川藏联网工程连接西藏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总投资66.3亿元。线路东起四川甘孜的乡城县,途经巴塘县,西至西藏昌都,新建巴塘、昌都2座500千伏变电站和邦达、玉龙2座220千伏变电站,新建昌都—巴塘—乡城双回500千伏和昌都—玉龙双回、昌都—邦达双回220千伏线路,全长1521千米。
工程为何能提前完工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被称为迄今为止世界上施工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但该工程却提前半年建成投运,原因何在?
据《四川日报》报道,设计开始,川藏联网的建设路径就多头并举:不仅考虑高原脆弱的生态,避开地质灾害频发地区,还需考虑交通可通达性及天气恶劣程度等。以在高山上修建的巴塘500千伏变电站为例,考虑到8度地震区的地质情况,变电站设计采用9度震级,全部为钢结构,在基础中大范围应用叠层橡胶隔震技术,国内尚属首次。
西南电力设计院卢懿表示,装配式施工是减轻高原施工强度的一个创新,在全面推行钢结构的基础上,我们把各个组件进行了模块化,工厂加工,成品运输,到现场用吊车机具组装,大大缩减了工期和劳动强度。该工程还采用了一些“高大上”的高科技产品,比如,在五跨金沙江上应用八旋翼飞行器,这些高科技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施工时间。
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陈必文说,针对复杂地貌,建设者进行大胆创新。国网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建设900多条1.5吨级货运索道,长度超过1100千米,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也降低了劳动强度。全线需架设铁塔2700多基,约60%的塔位都没有路。如果总计约30万吨的物资靠人力和畜力,工程可能三五年都拿不下来。何况一些超过1吨的塔材要搬上陡峭的山梁,人力畜力根本做不到。
川藏电网未来蓝图
川藏联网工程结束了西藏昌都地区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为川藏两地的生活和生产用电提供了保障,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总经理王抒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川藏电力联网仅是一个开始。他说,在川藏两地,孕育着中国最好的水电基地,水电资源占全国的一半,有着优质的电源点,适合建全国一流的电网。随着远距离、大容量特高压技术的成熟以及青藏电力联网、“新甘石”联网等高原电网工程经验的累积,我们有着加快川藏两地藏区电网的基础和条件。未来我们一方面要根据电源的建设来布局电网等硬件的建设,加强配套电网的建设,将电网不断向下覆盖,惠及更多群众;另一方面要继续培育藏区电力人才和企业文化等软件建设,让藏区群众在雪域高原上也能享受到优质的供电服务。此前,重庆和四川属于华中电网,西藏自治区则是孤网运行。覆盖四川、西藏自治区和重庆的西南电网建成后,装机容量3亿千瓦,是国内装机容量最大的电网。和西北、东北电网相比,西南电网也是送端电网,但我们送的80%以上是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也只有世界上湖泊最多的国家挪威电网才能媲美。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电网,有利于统筹解决短期与长期、丰余与枯缺、水电与火电三个矛盾,既能彻底解决四川电网结构性问题,还将为国家能源保障和清洁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据《西藏日报》报道,川藏电力联网标志西藏统一电网“三步走”战略部署的第一步已经胜利圆满完成,藏木水电站首台机组发电开启了我区由10万千瓦级到50万千瓦级水电站跨越。向后20年,大力推进昌都—波密—林芝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 2016年有望实现藏东电网与藏中电网联网;加快推进日喀则—狮泉河电网建设, 2017年有望实现阿里电网与藏中电网联网。同时,坚持开发当地能源资源和输入优质能源并举,以水电开发为主,油气和新能源互补,形成稳定、清洁、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源体系;坚持保障区内用电和加快“藏电外送”同步推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规划到2015年,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2020年达到600万千瓦;到2030年,已装机和在建的“藏电外送”规模预计可达到6000万千瓦。
二、舆情传播
中电传媒舆情监测室监测数据显示,自11月20日至11月27日,共监测到相关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信息约293条。总体来看,川藏联网工程投运的舆情信息量不是特别大,舆情最主要的是集中在对工程投产的报道;其次,舆论比较关注工程将解决川藏部分地区的用电难问题;其他关注点包括工程施工难度大、工程为何建得快、工程将助力水电外送等。
三、媒体及专家评论
世界上施工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
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施工最艰难的输变电工程,地处川藏高原腹地,穿越高海拔、低气温无人区,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技术难度极大。
一是施工环境恶劣。工程地处川藏高原腹地,穿越高海拔、低气温无人区,平均海拔3850米,最高海拔4918米,高山峻岭地段约占65%。高原寒温带季风性气候混杂,极端温差近60摄氏度。施工地形陡峭,线路起伏落差大,部分区域为悬崖峭壁,沿线高寒缺氧,施工环境极其恶劣。
二是建设难度极大。工程位于世界上地质构造最为复杂、地质灾害分布最广的“三江”断裂带,冻土广布,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时有发生,开工以来共发生3级以上地震50余次,最强达6.1级。大型机具功能作用难以发挥,人工、机械降效严重,技术难度极大。为了保护高原生态系统和惠及更多农牧民用电,工程先后五次跨越金沙江。
三是物料运送艰难。相比青藏联网工程,工程设备材料用量更大,沿线运输无铁路、高速公路可利用。约40万吨设备物资,包括铁塔、高压电抗器、主变压器等大件设备,需超长距离运抵现场,平均运距近1000千米。沿途翻越多座海拔4000多米的大雪山及原始森林、冰川峡谷,人烟稀少,部分地段难以通行,阻车、断通时有发生,物料运送异常艰难。
四是索道架设规模前所未有。工程90%塔位建在高海拔、无人区、远离公路或无运输道路之地,需大规模采用轻型货运索道运输工程物资,整个工程共架设1.5吨级货运索道900余条,长度达1100余千米,运输物资40万吨。
五是高原生理健康保障困难。沿线大部分地区处于低气压、缺氧、严寒、大风、强幅射等区域,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极其恶劣,极易引发肺水肿、脑水肿等高原疾病,治疗及应急救援十分困难,确保参建人员生命健康任务艰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