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我国铅锌矿基本情况
铅锌是我国优势矿产矿资源。我国铅矿查明资源储量3481.80万吨;锌矿查明资源储量9172.35万吨,储量及基础储量仅次于澳大利亚、美国,居世界第三位。我国铅锌矿资源表现为以下特点:第一,大矿少、小矿多,大型铅矿仅占全部矿床的1.5%,大型锌矿占全部锌矿的4.5%。第二,富矿少、贫矿多,高于3%的探明铅储量只占全部探明储量的30%左右,锌矿床品位略高,但仍有35%以上的锌矿品位小于4%。第三,铅锌储量、基础储量保证年限不高,铅储量不足4年,锌为5年;铅基础储量5.6年,锌7.4年,虽然储量丰富,但后备资源缺乏,可供规划利用的资源储量不多。第四,国内铅锌业矿山以小企业为主。第五,随着国内铅锌冶炼产能的扩张,国内铅锌原料的进口也在迅速增加。
从储量分布来看,内蒙古、云南、湖南、广东和甘肃是我国主要铅锌资源分布地,其储量都超过100万吨,这5省的储量占全国总量的72%。
◆我国铅锌冶炼行业的基本情况
我国以独立的铅生产企业和锌生产企业为主,铅锌综合企业占少数;铅锌深加工产品少,国内企业产品差异性小,品牌效应不明显;国内铅锌价格透明,贸易商和物流公司作用大,有一定的投机机会;是有色金属行业集中度最低的,依靠国内消费市场和低环保成本有一定的行业竞争力。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统计,2009年我国规模以上的铅锌企业1374家,其中采选企业754家,冶炼企业620家。全年铅锌行业总资产2070.7亿元,占有色金属行业总资产的11.6%,其中采选业752亿元,冶炼业817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241亿元,其中采选业771亿元,冶炼业1470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55.1亿元,其中利润147.5亿元,采选业实现利润84亿元,冶炼业利润63.5亿元。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铅锌生产国之一。2000年国内精铅产能在110万吨,2010年精铅产能快速增长至498万吨;2000年锌冶炼产能在170万吨左右,到2010年锌冶炼产能高达633万吨。铅的冶炼工艺几乎全是火法,湿法冶炼至今仍处于试验阶段。铅精炼方面,我国基本上采用电解精炼工艺,而俄罗斯和欧美主要采用火法精炼。锌的生产工艺分为火法和湿法,目前主要的生产工艺是湿法,该工艺可以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生产连续化、自动化和原料的综合利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
◆铅锌冶炼行业产业结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东北、湖南、两广、滇川、西北等五大铅锌采选冶炼和加工配套生产基地,铅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锌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我国铅锌冶炼企业众多、布局分散、规模有限。2001年我国前10位铅、锌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比例分别为52%和64%,2008年降为37.5%和45.5%。铅锌行业近几年快速发展,但只是矿山、冶炼厂数量与产量的简单放大,市场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采选冶炼企业。
我国主要铅锌冶炼企业生产能力及矿石自给率
我国铅锌冶炼行业发展现状
1.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大;2004年以来,矿山和冶炼业投资全面高涨;2005—2007年采选业投资增长速度超过冶炼业,在2007年二季度达到高峰,之后增长速度减慢;2005年以来,冶炼业投资以大型企业为主,投资大,起点高。铅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主要是因为我国铅锌采选业和冶炼业出现了融合趋势,未来采选冶一体化的企业数量将增加,这将促使大企业产业结构延伸向矿产。
我国铅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国内精矿供应偏紧,导致冶炼成本偏高
在铅锌冶炼成本构成中,原料费用即矿产成本是最重要的部分。2001年以来,国内铅精矿价格占精铅价格比例稳定在60%以上,2007年占76%,2008年占74%,2009年占82%,2010年占85%,按照今年上半年的铅矿以及精铅价格计算,今年的铅精矿价格占精铅价格的比例为87%。锌精矿价格占电解锌比例近年来趋于下降,2007年占74%,2008年占55%。
近两年国内铅价与铅精矿销售价格比较
从国内精矿产量来看,精矿产量增长明显,2010年矿山生产活跃,精矿产量增幅稳定在25%以上。据CNIA统计,2010年我国累计生产铅精矿185.1万吨,同比增加36.1%。铅价走势良好,刺激了矿山生产的积极性。2011年上半年铅矿产量为131万吨,增幅较大,这主要是因为稀贵金属价格攀升。虽然精矿产量增长,但其增速落后于精铅以及锌冶炼增速,国内精矿供应紧张,导致冶炼成本偏高。
3.外强内弱局势长期延续,冶炼商缺乏话语权,国内加工费偏低
我国大部分冶炼企业自供矿有限。例如,湖南株冶是一家年产铅锌60万吨的冶炼企业,而矿石自给率只有1%。2003年以来,我国铅锌精矿很少出口,而是大量进口。2008年,我国进口铅锌精矿分别达到144.5万吨和238.5万吨,同比增长13.8%和10.7%;2009年,我国铅锌精矿分别进口120万吨和370万吨,铅精矿进口同比下降16.9%,锌精矿进口同比增长55.1%;2010年,累计进口铅精矿160.4万吨,与上年持平,锌精矿进口有所下滑,进口量为324万吨,比上年下滑15.9%。
011年上半年,我国铅精矿进口量累计为66.1万吨,同比增长9.4%。因国内冶炼厂购买意愿不强,精矿进出口贸易相对较为平淡,上半年进口到我国的精矿多为去年的订单,新增订单较少。据中国海关统计,上半年我国精矿月进口量徘徊在23万吨左右,1—6月份全国累计进口137.5万吨实物量,折合金属量64.3万吨左右,比去年同期少进口13万吨,大约减少金属量6万吨。去年10月份以来,国内每个月的锌精矿产量都没有超过30万吨。精矿进口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加工费持续低迷,打击了冶炼厂的进口积极性,而且市场锌价变动频繁,进口经营难度加大。
铅矿进口基本稳定
加工费低迷打击冶炼商积极性
4.冶炼能力持续快速增长,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
过去10年间,铅锌冶炼产能急剧扩张,2000年精铅产能在110万吨,2010年国内精铅产能快速增长至498万吨,10年间精铅产能年均递增28%;2000年锌冶炼产能在170万吨左右,2010年锌冶炼产能达到633万吨,10年间锌产能年均递增24.7%。
铅锌产能保持较快增长
、
从安泰科公布的数据看,2010年我国铅冶炼产能由2009年的445万吨增加至498万吨,增幅在12%左右;分地区看,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南、云南等主要精铅生产地区。
我国主要铅生产企业
2011年,我国锌冶炼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为33.7万吨,与去年淘汰落后产能29.37万吨相比增长了14.74%,但国内锌冶炼的投资热情依旧,因此今年我国锌冶炼产能仍将上升。2010年,我国锌冶炼产能为633.5万吨,产量约为513万吨。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建成投产,2011年我国锌冶炼产能有望突破700万吨,产量也将提升。据上海有色网(SMM)统计,包括安徽铜冠、汉中锌业、江铜集团在内的多家企业,在2011年可建成投产的新增锌冶炼产能将达75万吨,若按80%的企业开工率计算,则今年的电解锌产量将达573万吨。
2010年我国铅冶炼新增产能
我国主要锌冶炼企业及其产量
5.我国铅锌冶炼和采矿一体化进程加快
目前我国铅锌矿产资源紧张,铅锌价格外强内弱,国外大型矿产商对其资源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导致进口矿成本偏高。在这一背景下,国内一些主要的冶炼企业如株洲冶炼集团公司、豫光金铅公司、四川宏达公司等开始将业务延伸至矿山领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铅锌产业链的一体化。另外,国家节能减排及环保整顿政策也令部分小型冶炼商遭遇技术、环保壁垒,冶炼成本过高,随着原生铅行业准入条件的推行,我国将有大部分中小企业被淘汰出局,这也促进了矿冶一体化。
“十二五”期间我国铅锌冶炼行业发展状况与相关政策
1.“十二五”规划结构调整对铅锌冶炼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我国开始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起步是否良好,不仅要看经济增速,更要看结构调整等转化方式是否取得进展。“十二五”期间,我国铅锌工业的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首要任务,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是“十二五”规划中的工作重点。按照规划,有14类重点防控的重金属污染物,14个重点省份,138个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区域,9大金属污染防控重点行业,4452家重金属污染防控重点企业,规划的目标确定为: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比2007年减少15%,非重点区域的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得超过2007年的水平。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我国铅锌冶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日趋严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同时能源价格迅猛上涨,节能减排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铅锌冶炼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非常重要,节能减排水平将体现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决定整个行业的生存发展。
为促进铅锌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改委发布了《铅锌行业准入条件》,按照相关要求,工信部公布符合铅锌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仅有11家,包括河南豫光金铅、济源市金利冶炼、株冶集团、葫芦岛新野股份等几家大公司。2011年8月18日,工信部发布《再生铅行业准入条件(征求意见稿)》,从工艺、产能、环保等多个角度对再生铅行业设立了准入门槛。我国再生铅企业分布较为分散,存在很多不达标的小企业,行业门槛提高将淘汰部分落后产能,促进行业集中度提高,初步估计,准入条件推广后,行业内将有2/3的企业面临淘汰。2011年铅冶炼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已经公布,涉及35家铅冶炼企业,累计产能68万吨;2011年锌冶炼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包括32家企业,涉及产能34万吨。
“十二五”期间,我国铅锌冶炼行业面临环保以及节能减排压力,企业需要更加关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同时还要加快技术进步,特别是回收处置技术,增加再生铅生产比例,改善我国铅锌生产行业的产业结构,实现我国铅锌冶炼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