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
本报记者 张家振 十堰报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试通水”已经结束,湖北十堰呼吁调水补偿的步伐也加大了。
“在估算生态补偿额度的时候,我们建议应该兼顾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十堰市政府一位官员近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直接成本应该包括水污染防治投入、水土保持投入、生态移民搬迁费用以及其他损失费用等,机会成本应该包括十堰市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所放弃的经济发展收益。”
按照十堰市建议的生态补偿计算方法,在2003年~2010年以及2011年~2020年两个时间段,十堰市水源区分别应该得到66.8亿元、79亿元的生态补偿,总计145.8亿元。
与此同时,由于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的丹江中下游地区,正在面临着来水量减少、汉江航道通航降低等问题;为此,湖北正在规划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引江补汉工程等。
倒逼转型
2008年以来,十堰市共计关闭、转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9家。
十堰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了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十堰市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作为主要库区和核心水源区,受到丹江口水库水位抬升的影响,十堰市共计淹没55.2万亩土地,占库区总淹没面积的57.7%;受到“两淹、两退”(“两淹”指两次淹没耕地、园地,“两退”指退耕还林、退种消落地)影响,十堰市共计减少285万亩耕地,导致第一产业GDP的比重下降到12.7%。
统计数据显示,为了确保丹江口库区水质,2007年7月1日以来,十堰市关闭106家黄姜加工企业,舍去100万亩黄姜种植基地,姜农72万人减收、绝收,直接减少姜农收入6.8亿元;2008年以来,十堰市共计关闭、转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9家。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表示,“保水质”和“促发展”存在必然的矛盾,这也倒逼十堰市转变发展方式,对库区污染企业关停并转,同时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等。
十堰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项目布局和招商引资上,十堰市今后将重点发展旅游、水电、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污染小的产业,并重点引进、培育高新科技、物流仓储、文化旅游等项目。
十堰市旅游局王惠玲透露,十堰市已经提出了“把旅游业打造成为全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和“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旅游名城”的目标,正是希望在保护生态、保持水质前提下,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十堰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在十堰市,物流等项目根据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在供地上享受优惠;在十堰城区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1亿元以上的物流与文化旅游项目,在项目竣工投产后,取得收入并上缴税收形成的地方财政留成部分,前两年全额奖励,第三年按50%奖励。
王惠玲表示,十堰旅游业总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已经提高到了18.7%,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则提升到了37%,已经成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再吁调水
目前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编制完成,正在形成咨询评估意见,将尽快报送国家发改委。
与丹江口库区倒逼转型不同,地处丹江口水库大坝下游的汉江中下游地区面临着来水量减少、汉江航道通航能力降低等问题。
在近日召开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14~2015年度调度计划编制工作座谈会”上,湖北省水利厅副厅长冯仲凯要求“汉江干流河道内黄家港断面持续下泄流量不小于490立方米/秒,以确保汉江河道航运要求”。
湖北省水利厅已经上报水利部的用水需求计划显示,湖北省丹江口以上汉江流域用水量需求为11.04亿立方米,清泉沟用水量需求为10.8亿立方米,汉江中下游河道外用水需求为92.4亿立方米,河道内计划用水需求为154.5亿立方米。
为了缓解汉江中下游的用水问题,南水北调中线补偿项目——引江济汉工程已于9月26日通水,每年可平均向汉江下游输水37亿立方米。
但这并不足以在根本上解决来水量不足对汉江中下游用水的影响。据记者了解,湖北省正在规划多项跨区域调水工程以缓解汉江中下游水源不足的问题,其中包括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和引江补汉工程。
根据《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线路总长约261.34公里,以丹江口水库及汉江支流为水源,规划至2030年引水量13.98亿立方米,工程静态总投资为163亿余元,线路穿越襄阳市的老河口市、襄州区、枣阳市,随州市的随县、曾都区、广水市,以及孝感市的大悟县等地。
据记者了解,目前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建议书已编制完成,正在形成咨询评估意见,将尽快报送国家发改委。
而引江补汉工程则被视为解决汉江中下游用水不足的根本之策。引江补汉工程指从三峡水库提水进入汉江支流堵河后自流补充给丹江口水库,年调水60亿立方米,远期调水100亿立方米,与长年向北方调水量基本持平。目前,该项目已列入国务院批复的172个重大水利工程项目之一,计划于2019年动工。
“恳请国家尽早实施引江补汉工程。”十堰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确保中线工程充足调水和汉江中下游补偿下泄水量,改善汉江中下游的水生态环境,加强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必须尽早实施“引江补汉”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