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但凡新城的规划、建设,都少不了开挖面积巨大的人工湖;而今,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作为广州海绵城市建设的首个试点——天河智慧城将如何建设?记者最新获悉,智慧城不会大挖人工湖,而是将区域内数十个天然水塘、水库贯通,并以新塘水库为中心,串连起众多“湿地泡”。既能过滤、净化、蓄存雨水,又能为周边居民提供众多休憩游玩、科普健身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天河智慧城开展海绵城市试点
海绵城市的基本设计理念是“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通过模拟自然过程,使得城市像海绵体一般,有水时积存,无水时释放,通过自然渗透减缓雨水排放速度,过程中水体得到自然净化,从而起到充盈地下水、水资源循环利用、水生态修复等作用。
广州因背山面海,北部受山洪影响,中南部受西、北江过境洪水、台风和暴潮的侵袭,历来是洪、潮、涝为患之地,同时广州是华南地区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绿地率减少、建筑密度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容量面临巨大压力,“水浸街”事件频发。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解决城市建设带来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问题,广州必须走“海绵城市”建设的道路。
去年,广州确定了天河区智慧城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作,通过下沉式绿地、调蓄设施、屋顶绿化等手段,将地表雨水径流降下来,有效避免排水管网压力过大等问题,提高防洪排涝能力。
海绵城市与深隧建设并不矛盾
海绵城市更多强调利用自然的手段消纳、利用水体,这与在地下几十米挖掘深层隧道是否矛盾呢?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推行“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等问题。而现在各大城市的排水系统仍是常规的城区排水系统,因此这与建设深隧并不矛盾。建设深隧是解决城区超标准雨水的排放问题,同时还可发挥初雨调蓄,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王浩说,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都有类似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和实践,但那些国家人口少、绿地多,可以有大量的场地空间进行蓄水和消纳;但我国人多地少,必须借助中途末端的综合措施。王浩说:“这点上,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更符合中国国情。日本将城市泄洪系统与雨水地下储存系统相结合,建设了首都圈外围排水工程,东京周边建设了5处单个容积4.2万立方米的储水立坑,最终都排入江户川下面的‘地下神庙’,总储水量67万立方米,具有较大的调蓄能力,相当于我们的正在建设的深隧。”
王浩表示,大城市建设深隧是一个趋势,“北京正在规划东部和西部两条深隧。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地表太贵,只能让水走地下。东濠涌要做地面排水系统需要16亿元,地下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只要7亿元;西濠涌建地面排水系统要35亿元,建深隧9亿元就够了。”
如何试点?以人工湿地为核心建设水生态系统
那么,智慧城将如何进行海绵城市的试点呢?记者从规划部门了解到,天河智慧城东门户海绵城市示范工程主要以人工湿地为核心建设水生态系统。预计建设实施后雨水径流控制率可大幅提高,有效缓解对下游及周边径流压力。
智慧城的下游又是哪里?专家告诉记者,智慧城的位置很重要,是广州三轮总体规划的生态隔离带,火炉山下的柯木塱是大片汇水区,很多水蓄在这里的低洼地区和河涌,北部山体主要汇水都在车陂涌,如果没有这个缓冲带,下游珠江新城一带就会受到威胁。
智慧水系沿大观路建设
而智慧城海绵城市的试点最主要的是位于智慧城东部入口的智慧水系,这一长约3公里的水系基本沿着大观路建设,以新塘水库为中心,串连多个“湿地泡”,上游为初级净化区;下游则包括了深度净化区和生物栖息区。
上游示范段基本为人工湿地景观,总长度约1公里,根据场地情况因地制宜设计了大小不一的10个“湿地泡”串连在一起,“湿地泡”分别具有沉淀塘、氧化塘、净化塘、稳定塘等作用,形成雨水净化系统,既可调蓄雨洪,又可为下游提供清洁水源。
水系间将布置运动场地
示范段将保留区域内现有的水塘,并布置篮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网球场等运动健身场地,突出区域体育建设特色,满足周边居民的运动休闲需求。场地南北两头分别是思观广场和华彩广场,广场间由花谷栈道相连,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趣味丰富的游览方式。
下游示范段约1公里长,延续“湿地泡”的生态理念,将部分现状地形以谷地的形式进行整理,营造幽静的谷地景观特征。场地由一条栈道贯穿景区,两头连接规划中的迎宾广场与新兴广场,漫步其中,步移景异;沿途设置了观景平台及休闲配套设施,使游人能够停留观景。
此外,在面积最大的新塘水库还将设置浮动式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每个设备作用范围为30~45亩水面。增加上下层水体循环交换,水底溶解氧得到提高,促进好氧微生物对底泥的分解,消解水体的黑臭,提高水体的透明度,破坏蓝藻生境,控制水华的暴发。
除了水系间联通外,还将在智慧城建设透水渗水的邮票公园,表面采用鹅卵石便于雨水快速收集和下渗,同时在公园地下设置模块式雨水调蓄池,将周边雨水存储于地下调蓄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