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经典的段子,是关于公交车的。上车前,向上挤的人会说,“让让,再挤一个上去”;上车后,他们又会对车下的人说,“别挤了,等下一班吧”。上车前后人们的复杂心理,得到了生动体现。
这与人们关于垃圾处理的心理,有异曲同工之妙。谁都愿意垃圾被处理得干净彻底,但是谁都不乐意垃圾处理站点离自己近。比如曾有媒体报道,在某旅游景点,垃圾桶总是摆一批丢一批。第一天装上了,第二天就被商户们拆了扔了。因为怕影响生意,垃圾桶装在谁家门前,谁都不乐意。
这当中就产生了常说的“邻避效应”,存在一个有关各方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做出合理合法的利益让渡和风险分担,以构建最大程度上的利益共同体的问题。
10多年来,笔者到不少地方的垃圾处理站进行过采访,既看过最传统的填埋场,也看过先进的垃圾微生物处理池;既看过生活垃圾的焚烧炉,也看过医疗用品等特殊垃圾的大型焚烧设备;既看过简易的垃圾堆放点,也看过通过种植特殊植物来净化水体的试验点;既看过垃圾处理点里体型巨大的蚊子,也看过处理后的清澈水体和用固废制作的精致物品……尽管从政府到公众都想了很多办法,可是垃圾问题依然沉重地摆在城市管理者、普通公众面前。大家都知道垃圾围城谁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可在实际操作中却总是障碍重重。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解决垃圾处理问题?
首先,当然还是垃圾问题怎么看。时至今日,从源头让垃圾减量化等理念虽然早已广为人知,但仍需要不断普及以深入人心。另外,虽然我们常说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但是对于垃圾中资源的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再生等问题上,生态化理念需要不断强化。
其次,政府能做什么。垃圾问题是一个关系民生安危、社会稳定和环境友好的公益性、基础性事业,科学有效的垃圾管理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该是垃圾处理产业的推动者、引导者、规范者和监督者,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公共财政应进一步增加投资,满足城市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需求,制定确实可行的垃圾处置规划,并配套可行的细则;加大对垃圾分类行业的投入和补贴力度,助其转化为一个有利可图的新兴行业。
第三,公众能做什么。解决垃圾问题,光靠政府显然是不够的。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为垃圾的产生和处理承担相应的义务,并让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等主张有效地融入生活习惯中,进而演化为促进环境改善、有效处理垃圾的公民行动。当下,大量与垃圾处理有关的“金点子”,看上去都很巧妙,但在实践中的落实总是有不足之处。比如,居民垃圾分类,尽管政府做了大量前期宣传和动员,尽管在城市各个角落都备有分类垃圾桶,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将家里的垃圾不分类,随便找个垃圾桶一扔了事。再比如,现在流行网购,刚刚过去的“双11”,网上消费量巨大,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包装垃圾,人们多是一扔了事。这些都表明,公众需要在垃圾处理上采取更积极有效的配合行动。
曾经,马可˙波罗来中国,他发现杭州的街道非常干净、卫生,并在书中发出赞叹。当然,今天的垃圾与古代的垃圾比,从种类到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语,处理难度也不同,这需要我们更多地针对当下的实践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人人都成为从言语到行动的巨人,才能真正有效应对垃圾围城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