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一辆小型纯电动巴士在法国首都巴黎北部市郊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会场等待接送参会人员。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会议(即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于11月30日在巴黎北郊开幕。大会也在用各种方式向参与会议的人们展示着环保节能概念与新技术。(新华社记者 周磊 摄)
近日气候变化巴黎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是人类社会第一部就气候变化问题形成的对全体缔约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定。《巴黎协定》不仅是成功的,更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一里程碑。协定内容包括长期减排目标、五年行动周期、五年综合盘点评估、适应、损失损害、资金、透明度、能力建设八项重要内容,是一项覆盖全面的重要国际气候变化协议。
《巴黎协定》的通过不仅仅表现了全球各国对于气候治理的最大决心,更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可遵循的制度框架。它完善了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减排义务与责任的设定,更加体现气候变化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尊重各国自主的目标设定和治理措施的精神。它规定各国需要在2020年前对国家自主贡献(INDC)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报告和适度更新设置,是一种通过程序设计的方式来约束各国达标而非强制目标分配的模式。另外,该协定强调对目标完成效果的评估,通过设置五年综合盘点的评估这一新的计划,说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框架重心已经从单一的事前设定目标扩展至事中与事后的效果评估。
中国政府近年来在双边和多边气候谈判的国际舞台上积极参与和行动,2014年11月和2015年9月与美国政府两次发布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11月与法国共同发布《中法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2015年11月公开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5年度报告》,2015年6月向联合国提交INDC目标。值得指出的是,在气候变化谈判的资金援助框架外,中国于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之后﹐又提出了对发展中国家给予“10+100+1000”援助计划,即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
12月1日,在法国巴黎北部市郊布尔歇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会场,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中)、中国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副司长杨英明(左)与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在边会上共同发布“中国碳捕集示范和应用路线图”。当日,中国与亚洲开发银行气候变化合作高级别边会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期间举行。(新华社记者 周磊 摄)
在中国国内,先后启动两批共42个低碳省市试点,又在北京、上海、重庆、深圳等五省二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截至2015年8月底,中国七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累计交易地方配额约4024万吨,成交额约12亿元;累计拍卖配额约1664万吨,成交额约8亿元。2014年和2015年履约率分别达到96%和98%以上。中国也致力于建立和强化地区节能减排考核制度,2014年,全部省(市)均处于基本完成年度节能目标之上。这不仅表明中国对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及低碳发展的决心,更体现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真正以生态文明目标为方向的逐步实践。
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减排成效对全球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影响。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更在气候治理方面对其他国家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后巴黎时代,中国是否能在国际气候协议与国内环境污染双“倒逼”的严峻形势下,完成国际承诺与国内防治污染的双重目标,将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笔者在此提出三个建议:
一、 尽早完成达峰目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是根本路径
2014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比例为11.2%。以2030年一次能源总消费量约60亿吨标准煤估算,若实现非化石能源比例达20%的INDC目标,届时其供应量需达约12亿吨标准煤,相当于2014年可再生能源生产总量的近2.5倍。达峰之后,未来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必须完全依靠非化石能源来满足。因此,未来几十年的非化石能源发展需求将是非常庞大的,是一项亟待努力的艰巨目标。因此,做到达峰,不单单要立足于化石能源的清洁化,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而完成的能源结构优化才是达峰减排的根本路径。
二、 从试点省市到全国,根本地改变发展模式,推广绿色低碳发展
当前中国很多重要的节能减排政策均是处在试点的阶段,甚至有的仅仅停留在示范项目的阶段,明显还不足以助力国家层面的全面气候治理目标的完成。因此,有必要将示范项目推广到全市,将试点城市向全国铺开,根本地改变发展模式,从高碳发展路径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在对42个低碳省市试点项目总结之后,必须尽快着手推向全国范围,提炼成全国普适的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和方案以及可持续发展典型模式,推广实施。对碳排放交易试点的七个省市碳市场建立与运行之后,应尽快进行总结盘点,以期为2017年全国性的碳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三、 强化气候治理的协同效应,强调体制机制的全面联动作用
近几年,尤其是十三五期间的低碳发展、节能减排、污染防治等一揽子政策的实施带来的协同效应也将对2030年达峰作出贡献。例如在中国各地的PM2.5空气污染中,煤炭利用和燃烧所产生的一次性PM2.5贡献率为63%,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将不仅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也为减缓气候变化有所贡献。为更有效地发挥协同效应,必须重视多种污染联合控制、节能与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采取综合对策。比如,推行电动汽车毫无疑问有助于改善地方空气污染,但必须同时增加可再生能源发电才能最大量化其环境、气候协同效应。同时,中国应建立全面跟踪政策实施及评估政策效果的体系,以充分协调防治污染、节能减排各类政策,使气候治理的效应最大化。
(作者:房伟权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气候项目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