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节能网

戴彦德: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

   2015-12-25 中国节能网2560
核心提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美丽中国愿景目标实现,是贯穿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当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和“美丽中国”愿景目标实现,是贯穿我国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当前,面临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是自加压力和主动求变的体现,也是探索转型和谋求创新的体现。我国要全面完成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发达国家上百年积累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从根本上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这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不仅大气、淡水、土壤、海洋等常规污染日趋严重,而且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也备受世界瞩目,整个生态环境均面临着严重的破坏。

在大气污染方面,自2013年以来,席卷整个中东部地区的雾霾问题正使仰望蓝天成为一种奢望。据环保部和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共出现13次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其中2月份中东部大部地区出现持续一周的雾霾天气,实际11省(区、市),覆盖面积达207万km2。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新标准第一、第二阶段监测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超过90%。其中京津冀地区更为严重,13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全年PM2.5平均值达到93ug/m3,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值的12倍。

在水污染方面,已发展成为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流域性污染问题。2014年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七大流域和浙闽片河流、西北诸河、西南诸河的国控断面中,IV类、V类及劣V类水质断面占比分别到达15.0%、4.8%和9.0%,其中海河、淮河、黄河三大流域的劣V类水质超过10%,海河则已接近40%。地下水污染也在不断加剧,2014年全国61.5%的地下水资源水质较差或极差,水质优良的地下水仅占10.8%。

在土壤方面,污染情况也越来越严重,根据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物超标率达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近20%,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工业废弃地、采矿区等区域超过1/3的土壤污染物超标。此外,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近1/3,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1/5。

在海洋污染方面,国家海洋局于2012年10月完成的中国海洋调查结果显示,过去十几年中流入我国海洋的污染排放3/4不符合标准,全国48个入海口均遭到重金属、DDT和石油烃的污染,再加上来自农田的化学肥料和粪肥的流入,造成我国沿海海域富养化程度提高,出现大量有害水藻,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红树林面积减少73%,珊瑚礁减少80%,沿海湿地面积减少57%,沿海渔业资源大幅减少,如东海的磷虾已濒临灭绝,进而将给小黄鱼资源带来毁灭性打击。

目前我国整个生态环境恶化日趋复杂,环境污染正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由人口稠密区、经济发达区向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由常规性污染向非常规性污染、有毒有害污染转化,由局地向区域扩散,由江河城市段向流域蔓延,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的环境问题演变,呈现出压缩型、叠加型、复合型的特点。这些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结果,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损害人类健康,而且极易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严重危及公共安全与社会和谐。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不仅如此,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我国排放总量接近美国和欧盟的排放总和,人均排放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甚至已超过部分欧盟国家的人均排放水平。我国如何减排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要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的呼声也在不断上升。

我国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广义上来看,是指整个人类社会自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形态。从狭义上看,则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文明形态之一。立足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更在于对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回望过去,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在日益提升,但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却变得愈加恶劣,金山银山赚到了,绿水青山却在慢慢消失。放眼未来,生活在一个重度雾霾笼罩、水体污染严重、土壤质量无法保障、海域污染持续增加的生态环境中,即使是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也将使得社会发展水平大打折扣,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是迫在眉睫。

2能源是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源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塑能源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巨大的化石能源消费以及长期以来高碳、粗放的发展模式。2014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2.6亿tce,是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大国,且长期以来能源消费结构以低质、高碳能源为主,与发达国家普遍进入油气时代,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逐步步入可再生能源时代相比,煤炭长期在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量中占主导地位。2014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重达66%,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对水、土地、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0%、氮氧化物排放量的67%、烟尘排放量的70%、人为源大气汞排放量的40%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70%以上均来自于燃煤。同时,煤炭消费总量大、单位面积煤炭消费密度过高是形成严重雾霾的最重要原因。2014年我国单位国土面积的煤炭消费量超过400t/km2,是美国的4倍还多,其中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2012年单位国土面积的煤炭消费量更是分别达到1794t/km2和2267t/km2。

虽然当前我国巨大的能源消费总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已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及能源消费水平来看,对能源的需求还远未达到“拐点”阶段。一方面,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来看,尽管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2014年人均GDP 7591美元(按照2014年平均汇率计算),不到发达国家的1/4,每千人汽车保有量约107辆,不到发达国家的1/5,世界平均水平的70%;城镇化率不到55%,比发达国家低近30个百分点。而且经济发展也很不均衡,中、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不足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半,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城镇居民的40%;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全国尚有上亿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因此,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走向富强仍是我国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做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三个不变”(阶段没变、矛盾没变、国际地位没变)的论断,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的重要论述,并重申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两个百年”目标,需要能源强有力的支持。

另一方面,从能源消费水平来看,尽管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很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人均水平还很低,2014年人均能耗仅为3.1tce左右,略高于全球水平,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人均电力装机容量仅为1kW左右,不到美国的30%、日本的50%。而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生活水平和质量要达到比较高的程度,其人均能源消费量一般不低于4tce,人均有效装机容量不低于1.5kW。未来要实现2050年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仍要持续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将成倍增长,这无疑将给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压力,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更大挑战。因此,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能源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费带来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从国际上看,全球“重塑能源”正悄然进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下,纷纷根据各自的国情制定了一系列的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欧盟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75%,温室气体排放相比1990年水平减少80%-95%;德国提出到2050年一次能源消费比1990年下降50%,可再生能源利用比重提高到60%;2015年6月举行的发达国家七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也提出,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40%-70%,到2100年全球实现彻底脱碳。

通过重塑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出一条后工业文明时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成为全球的一大热点。我国作为一个能源利用大国,继续延续高碳、粗放式的能源利用模式,将带来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有可能导致生态环境走向崩溃边缘。未来我国必须要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模式,推动能源转型,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只有大幅减少对能源的需求,从源头上削减污染物排放源,才能从根本上保护生态环境。

3 重塑能源,提高效率是关键,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是根本,转变发展方式是前提,引导消费模式是基础

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从国际上看,是全球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大势所趋;从国内看,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重塑能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未来必须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清洁低碳能源利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等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全面、系统的予以推动。

3.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重塑能源的关键

长期以来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量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当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主因,然而更加令人担忧的是,未来对能源需求持续增长的势头短时期内仍难以转变,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将有增无减。虽然近年来经济形势下滑以及工业化进程逐步迈入中后期导致工业增长缓慢,对能源需求的增速放缓,但从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来看,工业能源消费达到顶峰后,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门将快速增长,未来尽管我国工业部门部分高耗能产品产量趋于峰值,其能源需求的增速不会像前十年那样快速强劲,但建筑、交通和民生部门的能源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这“一消三涨”,最终使能源需求的增量同以往相比,不会有大的改变。从发展阶段来看,未来城镇化进程还将不断加快,对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依然较大,尤其是我国地区间发展不均衡,中西部部分落后地区仍处于家园建设的初级阶段,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局部地区还需加快发展。特别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推进经济发展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北沿线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五省区,西南沿线的“重庆、四川、云南、广西”等四省市区在内的大部分中、西部地区,必将迎来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浪潮,对能源的需求也将持续增长。

展望未来,到2050年我国人口将超过14亿,若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GDP总量将超过44万亿美元(2010年不变价格),人均GDP约3.2万美元,届时如果按照OECD国家的人均能耗水平(2011年人均6.2tce),我国能源需求将接近90亿tce,即使按照世界上能源经济效率最高的日本和德国的人均能耗水平(2011年日本人均5.6tce),也要接近80亿tce,这一需求无疑将给生态环境带来更大压力,在当前可再生能源难以等量替代化石能源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能源消费总量进行控制。德国生态经济学家魏伯乐在其所著的《5倍级——缩减资源消耗,转型绿色经济》一书中提出,利用当今世界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将资源生产率提高5倍,在提高全球人类社会福利的基础上,将资源消耗减少80%。类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粗放式的发展模式造成了能源利用的大规模浪费,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通过提高能效能够显著减少对能源的需求。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美国落基山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到2050年,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调整产业结构等一系列措施,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将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tce以内是完全有可能的。若届时这一目标能够实现,且可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提高,则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即可从当前的千万吨级下降到百万吨级,同时温室气体排放也将大幅下降,从而可实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发展目标。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是重塑能源的关键。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尽管我国节能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但总体来说,全社会仍有较大的节能空间。相关研究表明,到2020年仅钢铁、水泥、石化和化工,有色、电力及通用领域既有产能技术可行的节能潜力就达4亿tce以上,而全国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节能潜力高达6亿tce。此外,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新一轮产业革命正在兴起,节能技术仍在不断创新,未来在信息、通讯、智能控制等技术的支撑下,工业生产将从局部、单点工艺节能优化向全流程、系统性优化转变;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对能源生产、储存、输送和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最终给出最优利用模式;通过在工厂中预制模块完成90%的建设,进而现场安装组建的预制建筑技术可有效实现建筑施工的节能减碳,建筑“一体化”节能设计可对既有建筑实施深度节能改造;交通运输用能方式将逐步向清洁、多元、电气化转变,自动驾驶、车联网技术将极大优化交通运输效率,可以说,工业、建筑、交通等各领域节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有望不断加速,从而进一步释放节能潜力。未来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采取针对性的节能措施,把节能作为继石油、天然气、煤炭和非化石能源以外的第五大“能源”来开发,通过推广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挖掘节能潜力来减缓未来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2 推进能源供应模式向清洁低碳化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是重塑能源的根本

2050年,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情况下,如果能源消费结构不加改变,煤炭消费仍占60%以上,即使通过提高能效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tce以内,煤炭消费量也将超过30亿tce,比2014年高出近10%,低质、高碳能源消费仍在持续增加,常规污染物及温室气体排放源将有增无减,仅靠末端治理,很难做到主要污染物排放的大规模下降。因此,未来必须大力推进化石能源中相对清洁、低碳的天然气,以及低碳、无碳的核能及可再生能源的供应,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例,这是重塑能源的根本。

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大力推进能源供应模式向清洁、低碳发展,天然气、核能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持续快速增长,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还很低。2000——2014年,天然气消费量由245亿m3增长到1816亿m3,增长了6.4倍,核电装机容量由210万kW增长到1988万kW,增长了8.5倍,水电装机容量由7935万kW增长到3亿kW,增长了2.8倍,并网风电装机容量由32.9万kW增长到9581万kW,增长了290余倍,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更是从无到有增长到2652万kW。但从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来看,2014年天然气、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低碳能源总量仅占16.9%。

相比于近40亿t的煤炭消费量,当前清洁能源的利用规模还较小,未来发展极具潜力,从资源上看,清洁低碳能源储量及来源非常丰富。天然气方面,虽然常规天然气储量相对较少,但非常规天然气储量可观,据世界资源研究所(WRI)201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页岩气储量高达30万亿m3以上,居世界第一。此外,正在不断加强的国际能源合作也将为拓展海外气源提供有利因素,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中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其中2014年哈萨克斯坦天然气探明储量1.5万亿m3,土库曼斯坦17.5万亿m3,乌兹别克斯坦1.1万亿m3。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国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9亿kW,70m高度陆上风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约25.7亿kW,近海100m高度内,水深在5~25m范围内的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1.9亿kW,水深25~30m范围内的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3.2亿kW,全国2/3以上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超过2200h,平均每年辐射到国土面积上的太阳能能量相当于1.7万亿tce,目前我国的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等各类生物质资源超过3亿tce,全国主要盆地地热资源达8530亿tce,年可利用量6.4亿tce。丰富的清洁能源资源为加快推进能源供应模式向清洁低碳化发展提供了保障,若2050年能够实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tce以内的目标,那么将清洁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提高到50%左右是有条件的。未来完全可以在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基础上,发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尤其是对煤炭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常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3.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能源间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费是推动重塑能源的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尤其是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出口造成大量的能源间接性出口,以及大拆大建造成了严重的周期性浪费。首先,过去30多年里,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出口,自加入WTO以来世界工厂的角色日渐浓重,“中国制造”的低端产品充斥全球各地,初步测算,每年直接、间接出口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20%以上。其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走了一条建设、淘汰、再建设、再淘汰的路子,这种“重速度、轻质量、只顾眼前”的发展模式,不仅导致财富积累缓慢,还害造成周期性能源浪费。如在建筑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新建建筑最多的国家,但由于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缺乏科学规划等原因导致“短命建筑”层出不穷,大量能源浪费在“一爆”、“一建”之中。未来必须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减少能源间接性出口及周期性浪费,这是重塑能源的前提条件,否则能源需求将是填不满的漏斗,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期,一方面外汇储备世界第一,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已具备经济转型的物质基础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能源资源、环境、劳动力、土地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出口市场面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向挤压,出口导向型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未来应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品牌经济、创意经济,大力调整出口结构,从根本上扭转“能源消费留给自己、污染留给自己,世界消费我买单”的发展模式,真正落实“十二五”规划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部署。同时,在未来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规划的合理性、科学性,在建筑物的设计上强调弹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长期利用的用途变化,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加强监督和审查,强化耐久材料使用,杜绝“大拆大建”,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努力减少和避免周期性能源浪费。

3.4 引导居民消费模式转变,推动绿色、低碳消费是重塑能源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追逐美国式的以超前消费、追逐奢侈为特征的消费文化带来的大排量汽车、大住宅等“浪费式消费”模式,这无疑将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不仅如此,为迎合消费者的这种高消费心理,很多消费品自设计至生产均渗透着大量奢侈气息,如一盒简单的月饼,其外盒装潢设计奢华,高档木材、皮革、金属、丝绸、水晶等过度用料的包装里三层外三层,耗材过多,远远超出产品包装的基本需要,不仅产生大量无用的固体废物垃圾,而且这些奢华的包装在制造过程中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然而,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目前以7%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多数矿产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气可采储量仅分别为全球平均水平的67%、5%和9%。若未来“浪费式”的消费、生产理念成为主流,势必给资源供应带来更大压力。因此,必须对居民的消费模式及消费品的生产模式加以引导,推动绿色、低碳消费,这是重塑能源的基础。

未来一方面应未雨绸缪,建立长效节能环保公众宣传机制、强化公众节能意识转变,利用能效标准、标识、认证等手段,鼓励消费者购买带有绿色标识产品,引导居民消费升级换代,促使人们生活消费方式向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减缓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绿色供应链管理,以消费品生产链中大型采购企业为纽带,依托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资金优势、信誉优势,带动上游供货企业共同参与节能,整合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的节能资源,从而推动消费品完成绿色设计、绿色工艺规划、绿色材料选择、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等,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系统化节能及绿色化管理。

总之,由能源生产和消费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未来要实现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经济仍要持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还将成倍增长,若延续传统的发展路径,将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更大挑战。未来必须依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供应模式清洁低碳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导居民消费模式向绿色、低碳转变等一系列针对性措施,重塑能源生产和消费体系,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在实现既定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重现天蓝、地绿、山青、水秀的生态环境。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推荐图文
推荐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专家机构  |  机构分布  |  领导机构  |  管理团队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