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北京市自来水集团获悉,长江水进京满一年,北京城区已取用“南水”5.5亿立方米,取水量占城区供水量七成以上,1100万市民已经喝上“南水”。去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团城湖调节池正式开闸放水,北京市民自此开始喝上“南水”。
>>供水曲折
南水曾现7个多月高藻
很多市民表示,每天喝长江水,并未感觉与之前的自来水口感上有什么不同。昨天,自来水集团揭秘供水一年中发生的曲折。
据介绍,今年4月至11月中旬,由于季节和气温的“不适应”,“南水”持续出现了7个多月的高藻现象。
高藻现象会导致水有臭味,引起感官和嗅觉的不良。自来水集团介绍,“南水”高藻现象持续时间长、强度大,水中藻类从初期每升1000多万个,增加到高峰时的每升3000多万个,甚至达到本地密云水库常年藻类数量的2-3倍。水藻的种类初期以硅藻为主,随着季节的变化,蓝藻、绿藻所占比率大大增加。此时,水中容易产生臭味,从而对水厂制水工艺的调整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市自来水集团启动了5大应对措施,解决高藻问题,保证市民的安全饮水。其中包括加密了原水水质的监测频率,及时掌握原水藻类数量和种群结构的变化;接纳“南水”的水厂采取了强化预加氯措施,对藻类进行有效灭活,确保后续制水工艺运行稳定;适时调整水厂混凝剂的投加量,有效去除水中藻类等悬浮物;调整臭氧投加量,通过臭氧氧化和活性炭吸附,进一步去除水中剩余的藻类,确保了“南水”进京首都供水安全。
>>逐渐兑入
让市民喝不变味自来水
为了让市民喝到没有变味的自来水,长江水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被一点点“兑入”本地水为水源的自来水中,由少到多,逐渐过渡。
市自来水集团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发言人梁丽介绍,根据用水需求、水厂运行、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等情况,集团逐步增加“南水”与本地水配水比例,初期由集团所属6个水厂每日取用“南水”70万立方米,之后增加到现在7个水厂每日取用200万立方米。
目前,“南水”日取用量已超过北京城区供水量七成以上。其中,全部取用“南水”的水厂有郭公庄水厂、309水厂、门头沟城子水厂和第九水厂,北京城区及门头沟城子地区的用户均已喝上“南水”。根据统计,已经喝上“南水”的市民已有1100多万。
此外,由于城区主供水管线向通州、大兴及昌平部分地区输水,这些区域的市民也喝上了“南水”。大兴和石景山等地表水水厂也将于明年动工建设。
>>硬度降低
“水碱”现象明显减少
梁丽告诉记者,部分南城地区以前使用的是本地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水,自来水硬度在350-380毫克/升,“水碱”现象较为明显。“南水”进京后,南城部分区域使用了郭公庄水厂生产的“南水”,自来水硬度约为120-130毫克/升,“水碱”现象明显减少。
虽然“南水”取水量已占城区供水量七成以上,但仍有市民觉得水碱依然存在。梁丽解释,除了已全部取用“南水”的水厂,其他水厂配比使用“南水”和本地水,配水比例不同,因此这些配水区域的自来水硬度不尽相同,但与之前相比都有所下降。另外,产生水碱对人的身体健康没有影响。
本市的自来水原水,有一部分是开采地下水取得。“南水”进京后,市自来水集团通过科学调度,尽可能多地使用南水北调水源,减少北京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从而使北京地下水得以涵养。据统计,今年集团1-11月份地下水的取水量为2.59亿立方米,比去年同期3.2亿立方米减少了约6000万立方米。
>>追访:
南水进京一年应急装置没用上
“南水”来自南方,到了北方可能“水土不服”,会出现“水黄”的现象。为了提高供水管网对“南水”的适应性,考虑到这种突发问题,北京特意采购了应急水车和可以放到小区里满足两万人日饮水的现场过滤净水设备。自来水集团介绍,之前对中心城区供水管网实施了大规模消隐改造,共完成近2000公里的供水管网改造。
梁丽透露,在“南水”进京之初,集团特别配备了应急供水车43部、应急供水罐20个,满足210栋居民楼同时供水的标准。当时还在部分社区设置了20个“蓝房子”,这些蓝色小房子实际上是移动式应急一体化超滤膜水处理装置,每台装置可满足2万人一天的用水量,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值得高兴的是,水质总体合格稳定,这些装置一年来一直没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