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2日,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最新统计表明,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一年来,累计分水水量22.2亿立方米,工程运行安全平稳,水质稳定达标。汩汩清水让京津冀豫的十余个大中城市“解渴”,受益人口达到3800万人。一条输水线成为发展“保障线”,沿线城市供水保证率提升,社会、经济、生态效益逐步显现。从南水北调工程提出到上马,全国政协委员一直给予高度关注,从多个方面建言献策。中国网中国政协特编载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基尧的建议文章,全文如下。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后,受水区各地应按照《总体规划》的原则要求,合理调配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再生水等水源,科学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把宝贵的南水北调水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全面实现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此建议:
一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严格按照《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中有关控采地下水的条款要求,把依法控采地下水、改善和修复受水区生态环境作为重要工作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抓。
二是要把遏制超采地下水作为责任目标落实到受水区各省、直辖市政府,将国务院批准的地下水压采总体方案中确定的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地下水压采目标,逐级分解下达到有关市、县政府,层层落实各地应承担的压采目标及任务。
三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经济措施来促进控采地下水工作。有关部门和省(直辖市)要因地制宜地研究实施综合水价,建立起全面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水价的杠杆作用,鼓励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工程供水,推动地方政府积极开展控采地下水工作,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