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全市资源能源工作会议通报,婺城区2011~2014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9.01%(含市开发区),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二五”下达的GDP能耗下降19%的节能降耗任务,GDP能耗下降率列全市第四位,并获得省级节能降耗专项资金奖励。这对“十一五”节能降耗完成名列前茅的婺城区来说并非易事,做法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出低耗高效发展之路
婺城区的产业结构中,虽然三产所占的比重较大,但也存在着工业产业中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偏大的现实,即水泥、印染、化工、造纸等行业比重较大,由于这些行业对税收贡献较大,大面积关停将会给婺城区经济带来重创,现实情况使得婺城区只能走科学发展之路,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导,传统行业升级为辅助,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提高经济质量。这也是婺城区最终能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节能降耗任务的根本原因之一。
早在2010年,婺城区就确立了以大幅度增加工业经济数量与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目标,通过产业培育,做大做强汽摩配、五金工量具、电子信息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医药化工、纺织服装、建材、食品加工、彩印包装等五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努力在产业培植、产业集聚、产业延伸、产业品牌实现新突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工业总量快速增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全面提升婺城区工业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的工业发展思路。按照这一思路,这些年来,婺城区加快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附加值高、能源消耗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能耗“摊薄效应”明显。工业节能在节能降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除2014年外每年都大于GDP能耗的下降幅度,如2011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率为7.1%、GDP能耗下降率为3.78%,2012年两者的能耗下降率分别为8.7%、6.5%,2013年下降率分别为4.93%、3.82%,2014年下降率分别为4.81%、6.4%。
重点突破,以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为契机,实现行业整合、装备水平提高、能耗下降的目标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要求,不折不扣地予以贯彻落实,在整治中,区政府专门成立整治机构,将责任落实到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及乡镇主要负责人,对每家企业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治方案并实施到位,“十二五”期间,婺城区共关停电镀企业6家,仅1家通过原地整治后予以保留;关停印染企业4家,完成整合1家并入市开发区万福染整有限公司,原地提升改造2家;关闭造纸企业2家,原地提升改造1家;9家化工企业关停2家,停产1家,5家企业完成原地提升改造,到目前为止,仅有1家化工企业正在整治中。通过上述整治行动,减少了重污染行业的产能,同时由于落后设备的淘汰,大幅度降低了企业的用能量及单耗。
四年来,婺城区通过落后产能、整治高能耗重污染行业、技术改造等措施,共腾出用能空间4.2万吨标准煤,超额20%以上完成市下达目标任务。
创新驱动,以政策引导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广节能新工艺新技术
在工业领域,婺城区通过加大节能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开展节能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一是大力推行电机提升计划,全面淘汰Y型电机;二是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以重点节能项目为抓手,不断完善项目库建设,重点推广应用能量系统优化、锅炉节能技术、变频技术等节能设备,达到降低产品单位能耗的目的;三是积极与兰溪浙能燃机电厂进行沟通,于2013年完成巨龙管业、宏华织物两家用能大户的蒸汽接入,大大降低了婺城区的能耗,实现双赢。四是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四年内婺城区共有39家工业企业通过省级清洁生产审核,万里扬、巨龙等5家企业获得了“浙江省绿色企业”称号。
在非工领域,重点推动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鼓励行政、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医院、商场等大型公共建筑的高效照明应用和空调风机水泵节能改造,推广冰蓄冷空调、太阳能供热等技术,降低能源消费水平。大力推行太阳能发电,积极推进屋顶、水面太阳能发电项目的引进,使得这些项目能够及时在婺城区落地,目前已有多个屋顶太阳能项目竣工投产,晶科光伏清塘水库水面太阳能发电项目正在衔接中,进展顺利。
明确责任,齐心协力,建立完善的全社会节能管理体系
为确保节能任务的顺利完成,婺城区不断完善节能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服务体系和考核体系,狠抓节能重点制度的落实,使节能工作有章可循,建成了责任明确、任务落实、监管有力、考核到位的节能工作机制,形成了覆盖全区、条块结合、分兵把守、责任明确、齐抓共管的节能管理体系,为节能降耗工作逐年扎实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任组长的节能降耗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和部署节能降耗重大工作事宜。二是在区经济商务局(原经贸局)设立了节能办,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联络员制度等协调机制,具体做好节能降耗工作。三是责任制落实全面到位,每年区政府与各乡镇(街道)政府、区经贸局与年综合能耗1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企业和年电耗300万千瓦时以上非工业企业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把节能降耗工作目标任务层层加以分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