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总览
1、整体稳步发展,技术趋于成熟
填埋技术经过近三十年的稳步发展,目前在我国生活垃圾处理领域仍处于主导地位。
“十五”期间是填埋技术发展取得显著成果的时期,“HDPE+黏土”的复合防渗结构在天津、昆明、北京等地的新建填埋场得到普及,上海老港、广州兴丰等垃圾填埋场采用了更为可靠的双层HDPE膜水平防渗技术,在填埋工艺上采用了先进的高维填埋技术。
“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家加大了生活垃圾处理投入,新型替代覆盖材料、压实机等新一代国产化填埋专用机具得到广泛应用。尤其是一些国外跨国公司的进入所带来的先进设计、建设和运营理念,极大地提高了填埋场的建设和运营水平,推进了我国卫生填埋处理技术与世界的接轨。
“十二五”期间随着焚烧设施的不断推进建设,尽管填埋处理的比例稳步下降,但填埋场中卫生填埋场的比例明显上升。同时,填埋气体导排及综合利用技术逐步得以采用并不断完善,渗滤液达标排放、臭气全过程控制等技术也趋于成熟。填埋场从单纯的处理处置功能逐步向资源能源利用等多功能方向发展,处理规模也从小型填埋场逐步向大型高标准填埋场过渡。
2、设施占地大,填埋场功能有所转变
由于生活垃圾填埋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及国内其他大型城市而言,生活垃圾填埋场用地与城市发展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大量现有垃圾填埋场将在未来近中期集中实施封场,而新的生活垃圾填埋场的规划选址难以落实。因此,在土地资源匮乏的经济发达地区,填埋处理技术将向生活垃圾最终处置、托底保障的方向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借鉴部分发达国家限制可降解垃圾进入填埋场,推行干湿垃圾分类、原生垃圾零填埋等指导政策,大力发展焚烧技术,生活垃圾填埋场将逐步向以接收惰性垃圾为主,延长生活垃圾填埋库容使用年限。
3、排放标准接轨国际,环境问题仍然突出
随着垃圾处理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垃圾处理污染物排放的标准也日趋严格。2008年修订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要求渗滤液处理后COD达到100 mg/L方可排放。同时,渗沥液、填埋气体、堆体稳定等方面的监控体系将逐步在新建或改建项目中进行完善和应用,并配备相关的监控仪器精度,采用先进的在线和离线监测手段。此外,一些填埋场通过引进和消化先进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后,创新出了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运行模式,填埋场管理机构趋于精简,效率逐步提高,环保执法更严。但是,部分地区填埋场污染排放超标、臭气扰民等环保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仍然有待解决和完善。广州市2014年国控及生活垃圾处理重点监控企业第三季度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显示,两个垃圾填埋场废水、臭气排放出现超标;2014年5月深圳市垃圾填埋场臭气严重超标,市民投诉,围堵垃圾填埋场大门;2014年9月,江门市环保验收公示市区卫生填埋场地下水监测严重超标。2015年4月,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排进市政管道,造成了严重环境影响。
二、设施建设
1、总体情况分析
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开始阶段因为缺技术和资金,所有填埋场都是非卫生填埋的堆场,且主要集中于一些大中城市,县级城市相对较少。从1990年起的10年间,随着我国第一个垂直防渗的天子岭填埋场建设开始,全国各地城市的准卫生填埋场数量迅速增加,慢慢逐渐减少趋于稳定,但生活垃圾的填埋量却一直持续增加,主要是部分大中型卫生填埋场得到投入运行,使得垃圾处理能力迅速提升。2000年后,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处置状况随时间变化情况见下图。从中可以看出:城市卫生填埋处理能力持续加大,从2001年的190361吨/日提升到2014年的334986吨/日,增长了75.97%。而填埋在垃圾无害化处理中所占比例则持续下降,从2001年的86.32%降至2014年的65.42%,主要是在2002年后大中型城市的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得到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各地争相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使得填埋场的建设速度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卫生填埋处理设施数量及占无害化设施数量比例一直维持在70%~80%。
2、区域情况分析
截止至2014年12月底,我国各省份运营垃圾填埋场情况如下表所示,全国范围内填埋设施主要集中在人口相对集中、密度较大的东部发达地区,占全国填埋总处理能力的42.24%。但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大力发展了垃圾焚烧技术,填埋处理能力占各地区无害化设施处理总能力比重最低,平均在50.40%,其中福建占比最低,至29.47%。北京、上海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规划了原生垃圾零填埋的指导目标,目前在建大量垃圾焚烧设施,设施全部投入运行后,预计未来焚烧能力将达90%以上,垃圾填埋的比重将大大降低。
2014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填埋处理能力占各地区无害化设施处理总能力比重相对较高,分别为77.49%、85.87%和77.64%,部分地区目前全部采用填埋处理,如江西、贵州、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但是这些地区也在规划或在建或即将投运部分垃圾焚烧项目。
按照《“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其中东部地区达到48%以上。未来随着新增规划或在建焚烧设施投入运行,填埋比例将进一步降低。
3、2014年新建成运行填埋设施情况分析
同比2013年,2014年我国各地区垃圾填埋场新增情况如表5-2所示。新建垃圾填埋场25座,新增垃圾填埋处理能力12204吨/日,其中东部新增处理能力最大,为4795吨/日,但新增数量仅为2座,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填埋场建设向大中型高标准填埋场发展。西部地区垃圾填埋场数量增建最多,占全国新增填埋场总量的60%,由于填埋场建设、运行投入相对较低,因此在中西部等相对欠发达地区仍是垃圾处理的主要选择。东北地区填埋处理能力出现低幅负增长,该地区受人口和经济发展影响,填埋处理能力将趋于稳定。
4、2014年36大城市填埋情况分析
本报告针对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型城市、I型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的36个大城市的填埋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这36个城市填埋处理能力为113760吨/日,占无害化处理能力198025吨/日的 57.45%,比全国65.42%平均占比略低。截止到2014年年底,呼和浩特、沈阳、南昌、长沙、南宁、贵阳、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等10个大城市全部采取了填埋处理方式,其中西安、合肥、广州、哈尔滨等4个大城市填埋处理占比大于65%。其余城市填埋占比均小于65%,石家庄、昆明填埋处理占比小于10%;2014年,济南垃圾无害化处理一厂垃圾已经饱和、封场,同时,卫生填埋三厂在建,因而济南垃圾基本全部由二厂焚烧处理方式,而据统计,拉萨目前垃圾尚未进行无害化处理。
三、2014年各地填埋气体利用项目建设情况
图5-2 2014年我国36大城市填埋处理情况
相比较欧美等国家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发电普及率超过50%,而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截止目前填埋气项目不超过100个,垃圾填埋气发电运营市场发展潜力较大。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专业委员会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填埋气体发电厂约50座,发电装机容量约130MW。根据我国相关规划,到2015年尚需新建的填埋气项目将超过200个,其市场增长空间巨大,预计新增项目将在集中于东部的二线城市和中部、西部地区的大中城市。根据固废网测算报道,至2015年,我国存量城镇垃圾超过10亿吨,每年新增垃圾量超过1亿吨,以1吨垃圾产气100-140立方米沼气计算,垃圾填埋气年发电市场空间超过63亿元。
填埋气发电项目盈利来自于发电补贴(电价补贴、税收优惠)和CDM 机制,由于电价执行不到位和CDM机制中碳交易价格下跌,导致项目盈利能力有限,行业启动有待于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力度加强。
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填埋气体利用项目建设、投产情况如下表所示,投产或建成项目共15项。其中,发电项目13项,累计年发电量10835万度,山东十方投资的郑州首座填埋气发电项目年发电量最大,达2224.8万度,百川畅银公司投产运行的项目最多,合计8项;提纯制天然气2项,累计年提纯天然气6690万立方,其中国水业集团投资深圳下坪项目将国内最大填埋气制取天然气项目,天然气年产量达4500万立方。此外,在建、招标、签约项目累计达27项,其中,百川畅银公司具有市场领先优势,同时,该公司还于2014年5月收购了北京六里屯垃圾填埋气发电项目,为北京最大的填埋气发电项目,每天发电16万度。
1、发展趋势
(1)规模园区化、建设标准化为填埋未来新常态
随着我国生活垃圾量的急剧增加,特别是城市居民对于自身周边环境要求的日益提高,使得我国卫生填埋场的选址成为生活垃圾发展的重要制肘。因此,具有集约、高效用地的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成为解决选址用地难的重要利器,填埋场也逐步向大型化、园区化、高标准发展。另外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了3轮次的卫生填埋场评级活动,且相继出台了针对填埋场建设、运行、污染控制、资源化利用、监管、评估等的全国标准规范,构建了一套相对完备的标准规范体系,为卫生填埋场的高标准的建设和运行提供了技术指导。
(2)城乡一体化、县城填埋场成新增长点
而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卫生填埋场在中小城市及县城得到快速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堆场向卫生填埋场的转变。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因其具有适应性强,运行成本低等特点,今后仍然将是中小城市、县城以及乡镇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新型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将为垃圾填埋带来新的市场需求。因此,如何开展适合于城乡环境的卫生填埋处理模式成为目前卫生填埋场设计和施工的重要一环。
(3)污控高标化是技术选择持续要求
卫生填埋场另一个关键点是实现其二次污染控制。随着卫生填埋建设和运行费用的投入,特别是卫生填埋场运行监管日益严格,针对填埋场填埋作业过程中渗滤液、填埋气体、堆体稳定等方面的监控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从另一方面催生了填埋场污染防控技术的大发展。针对填埋场特点,首先需要从设计方面综合考虑渗滤液防渗、填埋气体导排等措施,并逐步实现高规格人工合成土工材料应用,其次在综合处理方面,大量新建或改建的填埋场将上马渗滤液处理设施,以及填埋气体利用或处理装置。再次在运营管理方面,针对填埋臭气、蚊蝇等方面的感官污染问题等,将通过在作业过程中进行精细化管理来控制。最后在封场维护方面,大量填埋场的封场整治及生态修复工作已启动,同时封场场地的安全利用也将开始研究和尝试。此外,一些填埋场通过引进和消化先进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后,将创新出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监管运行模式,企业化管理、第三方监管等模式将在很多填埋场运营过程中将得到广泛应用,已确保污染可控、环保达标的运营目标实现。
2、存在问题
(1)选址需进一步规范,环境风险需规避
由于填埋场的场址需要远离居民区,且最好能有自然形成的空间,使得很多老填埋场选择了一些环境生态脆弱区。通过对2013年我国各省份及地区运营的1549座填埋场分析发现,虽然有999座填埋场选址不在重点流域范围,但在河网较为密集地区,特别是主要重点流域的海河、淮河、黄河中下游、三峡库区及上游等地,其上规模的填埋场合计数量仍然有380座,流域面积占比为22.57%。这些流域的填埋场分布密度相对较大,而且大多为我国水源地上游,存在极大隐患。一方面需要加强防渗系统,如采用双复合层防渗;同时,更加注重流域地区地下水位、地表径流以及降雨等气象水位条件情况,以减少这些运营填埋场对重点流域的环境影响。(2)二次污染仍然严重,环境问题仍突出
2014年至今,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填埋场仍然存在污染排放超标、臭气扰民等环保问题报道,污染可控、环保达标仍然是填埋场需解决的重点目标,由填埋场引起的渗滤液、臭气、土壤污染等环保问题有待解决和完善。填埋场垃圾中含有大量蛋白质、脂类和糖类化合物等化合物,这些物质降解过程中,会产生NH3、H2S、VOC等恶臭气体,也是目前填埋场成为周边居民投诉的主要诱因。而渗滤液等的泄漏进入地下水和周边水体,则给周边环境造成重要危害,据已有的统计显示,我国70%的填埋场都存在渗滤液泄漏问题。特别是填埋场二次污染引发的土壤污染,给人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垃圾中的大量有害物质,可能进入人类的食物链,而诱发多种疾病。
(3)垃圾处理费用高,资源利用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我国垃圾混合收集模式,使得混合生活垃圾中的水分及有机物含量都很高,使得降解活跃,渗滤液产生量占垃圾处理量的20%-30%,极大地增加了处理成本。另一方面垃圾中存在大约15%-20%的塑料、10%以上的纸张等有价物质,这些可回收组分被直接填埋,也极大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了占用了大量十分紧缺的填埋库容。
3、对策建议
(1)逐步转向接收惰性垃圾,延长填埋库容使用年限
当前,我国现阶段某些垃圾填埋场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同固废无序混填、臭气扰民和渗滤液超标等现象,有些填埋场大量接受餐厨垃圾、污泥、建筑垃圾、化妆品、医疗垃圾,甚至接纳有毒有害物质,这样一方面减少了垃圾填埋量,缩短填埋场寿命,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填埋场的再生。此外,填埋场污染中产生的恶臭、渗滤液量大以及堆体不稳定等很多问题均与填埋垃圾含水较高有关,在填埋场运营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入场垃圾的脱水处理,并保证餐厨垃圾、污泥等高含水率固废的分类处理,同时,开发新型分类资源化利用技术,针对塑料、纸张等有价物质进行回收,出台限制可降解垃圾进入填埋场的法规,逐步转向接收惰性垃圾,将极大降低垃圾填埋量,并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
(2)重点突出污染防控目标,科学规划选址并强化过程监管
针对填埋场处理技术规范、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监测监管、效果评价、封场实施与场地利用以及相关产品设备等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标准与规范。这些标准主要围绕填埋场的污染防控目标,而填埋场污染防控水平是衡量一个填埋场运行效果好坏的重要依据。《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等一系列标准规范的颁布实施,极大提高了污染防控的要求,但针对一些不适宜进行填埋或者生态脆弱的区域,应进行科学规划选址,并加强防渗水平,此外,目前填埋场过程中臭气控制、渗滤液处理等方面技术水平与低成本运行以及民众期望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应在填埋场建设、运行、封场后期等全生命周期内围绕污染可控、环保达标的目标,进一步加大科技攻关、落实建设要求、加强运行管理,实现填埋场安全稳定运行与环保达标要求。
(3)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封场修复利用示范
填埋场填埋气体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能源,具有规模大、经济效益高、市场前景广等特点,经过技术突破与升级,可以进行直接发电、提纯制燃料、进入城市燃气管网、蒸发渗滤液、用于温室大棚等综合利用。目前,利用填埋气发电简便、易行,是国内外最多采用的填埋气综合利用方式,通过合理收集导排,设置适当预处理及利用装置,将实现填埋气综合利用,创造显著的经济价值。同时,针对填埋场封场场地这类特殊的土地资源,通过构建填埋场土地信息数据库,全面掌握填埋场污染状况及发展态势,持续跟踪监测填埋场环境安全性和土力安全性;推进填埋封场场地生态修复与稳定性评价工作,强化封场生命周期管理;布局封场土地再利用实施路径,适时开展封场土地低中高度利用实践,实现填埋用地生态重构与持续开发战略。在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土地稀缺的严峻形势下,再生填埋场土地资源,具有明显的现实和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