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和产能沿“一带一路”出海正渐入佳境。
继中老铁路落地后,由中国电建投资建设的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电站首台机组于11月29日正式投产发电,这是该公司迄今为止在境外最大的水电站投资项目,也是中资企业首次在海外获得整条河流流域开发权的项目。同日,作为中国与老挝首个“一带一路”电网合作项目,230千伏老挝北部电网工程在老挝投产。
这一系列项目无疑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促进区域经贸合作具有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在这些项目中,中国企业不仅实现了装备出口,还带动了从技术标准、勘察设计,到工程施工、运营维护等整条产业链全方位的“走出去”。
以南欧江梯级电站为例,中国电建集团在该项目建设中按照“四位一体”的策略,整合了投资开发、海外融资、设计施工、运营管理四大业务板块,将产品和服务“打包”对外输出。该公司相关负责人称,全产业链“抱团出海”模式使企业效率显著提高,未来还有进一步推广的空间。
中国装备和产能为什么能在“一带一路”沿线逐渐落地生根?对沿线国家来说,要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之际提振本国经济增长,离不开交通、电力、水利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因基础设施落后,新兴经济体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尤其迫切。
而中国在这方面正好具有优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工程承包企业已经拥有业务能力较强的队伍。
此外,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旧动能转换艰难的背景下,官方也加大了推动企业“走出去”的力度。今年5月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近期要以亚洲周边国家为主要方向之一,通过加大财税金融支持等手段,加快电力、铁路等重点行业“出海”。
目前中国已成立了丝路基金等专项基金。今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成立后,能源、交通等将成为基建项目的优先领域,届时中国电力、铁路、工程机械等一批行业装备和产能料将迎来更多“出海”机会。
不过,考虑到“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中国要如愿成为装备和产能出口强国仍需时日。
目前日本是中国最有力的竞争对手。特别是在亚洲市场,日本深耕多年,影响力深厚。在印尼雅加达至万隆高铁项目之争中败给中国后,日本近来摩拳擦掌,希望扳回一局。
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要在竞争中胜出,除保证质量外,还要对相关国家可能发生的波折或风险做好预判,及时调整策略。例如,中国在对海外进行项目投资时,需更加重视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实际上,中日两国企业在性价比和技术等方面各有优势,在竞争的同时加强合作似乎是更好选择。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研究员胡逸山对中新社记者指出,因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两种路径都有市场,没有一种路径能适用于所有国家”。
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看来,中日可尝试在第三国开展项目合作。比如,在利用中南半岛现有铁路线改进运营管理方面,日本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国可在中南半岛新建铁路方面相互协调,避免恶性竞争。
中国官方也认同这一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五届中日韩工商峰会上表示,将韩日的技术和研发优势同中国制造业的丰富经验、富余产能和人力资源优势强强联合,可以更好满足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的需求,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