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大西洋月刊》11月25日报道,一个可爱的加拿大机器人HitchBot,在8月初一个炎热的周六夜晚,以惨烈地方式结束了“生命”。HitchBot是个孩子大小的机器人,穿着黄色的惠灵顿长靴和相配的手套,可以与人进行简单对话,还会拍照以及通过GPS追踪自己的方位,但它需要依赖人类来帮助他完成穿越国家的任务。HitchBot成功地搭车穿越了荷兰、加拿大和德国,却在美国费城遭遇了不幸,不仅被损坏肢解,还被随意丢弃路边。
HitchBot所遭遇的不幸迅速引发了人们的严厉的声讨:“Hitchbot在费城被谋杀了!”、“无辜的搭车机器人被美国人谋杀了”、“是谁杀害了HitchBot?”人们已不仅是在声讨破坏者,而是在搜寻“杀人犯”。这个机器人,被“谋杀”了。
HitchBot的终结给人们带来的思考不止于“机器人”,这也是这个项目的初衷。“我们是否相信机器人?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也一直寻求着新答案,”HitchBot的合作开发人之一弗劳克?泽勒(FraukeZeller)提到,现在问题是“机器人可以相信人类吗?”而且答案是可预见的,“不能完全相信。”
人类为机器人感到哀伤,一部分源自我们寻求意义的本性。机器人作为人类劳动的延伸产物,帮我们完成我们无法完成的任务,如探索火星、清理核废料等。而这种模糊人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的趋势,不仅是因为将机器人看作了人类,更普遍的原因,是人类将机器人做成了人的样子。现在,网络上也到处都是机器人,许多人都在制造机器版的“自己”。机器人运营着公众号、回复邮件、发Twitter、聊天等等。去年,Twitter统计,约有2300万活跃账号可能是机器人。
五年前,一个垃圾邮件机器人@horse_ebooks因每天发布点着凌乱标点的奇妙文字而在Twitter上获得了狂热追捧,但2013年,该帐号被曝光其实是由人运营的,是行为艺术。在真相曝光之前,《纽约时报》的程序员雅各布·哈里斯(JacobHarris),制造了一个类似该帐号的推特机器人@horse_ebooks-style,这个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编写可自动获取文字,并重组文字的程序。自那以后,此类“电子书账号”开始在推特上火了起来。与之类似的项目还有许多,同样是探索着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如帕德里克·霍根(PatrickHogan),在Fusion网站上设计的,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的聊天记录为原材料的聊天机器人。
随着算法制作的机器人的普及,当人们发现一个类似机器人的账号居然是由人运营着的时候,也会大跌眼镜。@horse_ebooks的粉丝们在知道真相后表示震惊。有一些东西可以“看起来”像一个机器人,这样的想法也揭示了人类对机器人的看法,而“可以看起来像机器人”,也正好证明了“机器人并不是人”。机器人有自己的定义,英文“robot”的词根可以追溯到“奴隶”的意思,这也从更深层次上解释了人们为何会担心自己被机器人所替代。
这种担心也并不完全是杞人忧天,因为许多人都认为完全智能的机器人会催生恐惧而非爱。虽然机器人有些恐怖,但他们长得不恐怖,反而和人类很像。而那些和人类不像的机器人,如咖啡机、洗碗机等,却不被视作是机器人,反而成为了平凡生活的一部分。
HitchBot被设计成人的模样是因为想要引起注意并被喜爱。泽勒回想起当他在电视上看到HitchBot遭遇不幸的时候,说道,“我当时相当震惊,并且十分难过。这场景很难接受。当然,我也会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HitchBot在“去世”通过Twitter发送了“遗言”:“亲爱的,我的身体遭到了破坏,但我将一直与我的朋友们在一起。好的机器人也会遭遇不幸!我的旅程即将结束,但我对人类的爱不会减少半分。”
对人类来说,面对机器人就像面对着自己。通过强调机器人是“他者”,人性也因此得到彰显。而最终我们所见的却十分令人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