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装备是我国高端装备“走出去”的重要代表,也是《中国制造2025》中的重要内容据记者获悉的《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简称《技术路线图》)对轨道交通装备提出了目标要求,到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能力和主导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行业销售产值超过6500亿元。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包含现代技术的干线轨道交通、区域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载装备、通号装备、运控装备与路网装备。《技术路线图》从需求、目标、发展重点、应用示范重点、战略支撑与保障五个维度对轨道交通装备进行分析和描绘,分别形成了从2015年到2025年,展望2030年的详细技术路线图。
全球轨道交通装备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据统计,2015年至2020年全球轨道交通车辆需求为530亿至61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3%,2021年至2025年需求为630亿至730亿欧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75%。我国政府正强有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沿线及辐射区域互联互通工程建设将为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带来可观的市场需求。
《技术路线图》指出,轨道交通制造业将重点研制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绿色智能谱系化产品,建立世界领先的现代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实现全球化运营发展。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轨道交通装备研发能力和主导产品达到全球先进水平,行业销售产值超过6500亿元,境外业务比重超过30%,服务业比重超过15%,重点产品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到2025年,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形成完善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体系,在主要领域推行智能制造模式,主要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境外业务占比达到40%,服务业占比超过20%,主导国际标准修订,建成全球领先的现代化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体系,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
围绕着这一目标,到2025年将重点打造中国标准高速动车组、30吨轴重重载电力机车、城际快速动车组、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中低速磁悬浮系统等产品。在关键零部件方面,功率半导体器件、动力型超级电容器件、高速动车组车轴/车轮、列车制动系统、通信信号装备、齿轮传动系统、车钩缓冲系统被列入重点。关键共性技术,新型车辆车体技术、高性能转向架技术、电传动系统技术、储能与节能技术、制动系统技术、列车网络控制技术、通信信号技术。(中国证券网)
轨道交通审批权再下放 未来或扩至50城
加快基建投资对经济稳增长至关重要,而轨道交通建设又是其中的一大重点。继2013年国务院下放项目核准权之后,近日再次下放轨道交通审批权限,地方轨交项目建设有望提速。
审批权再下放
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日前发布关于《优化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程序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了两个重要事项。
《通知》称,经报请国务院批准,对已实施首轮建设规划的城市,其后续建设规划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住建部审批,报国务院备案;初次申报的城市首轮建设规划仍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住建部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
《通知》还称,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及规划调整由省级发改委会同省级住建(规划)等部门进行初审,形成一致意见。在规划环境影响审查意见、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成后,省级发改委会签省级住建(规划)部门向国家发改委报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同时抄报住建部。
这也是继2013年国务院下放项目核准权之后,再次下放轨道交通审批权限。2013年5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核准权限下放至省级投资主管部门,也就是说单条线路的工程可行性报告只要通过所在的省级发改委核准就行。不过,城市每一轮的轨道交通规划仍需要通过国务院批准。
此次进一步下放后,除了初次申报的城市首轮建设规划仍需由国务院审批,已实施首轮建设规划的城市,其后续建设规划的审批已下放到国家发改委会同住建部审批。
广东省综合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彭澎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审批权的再次下放可以缩短轨交项目的时间,有利于加快轨交项目的建设。一方面,中国城市的拥堵十分严重,并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蔓延,发展轨道交通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这也是基础设施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以有效满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
今年六月底,国家发改委就充实重大工程包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发改委基础司巡视员李国勇表示,现在除了北上广,很多二三线城市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的现象。并且根据预测,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以上,城镇人口将增加1亿人,到2020年超过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将超过200个。
另一方面,加快城轨建设确实也有稳增长方面的考量。彭澎说,要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翻番”的要求,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仍十分重要。在外贸出口受阻和内需开拓较慢的情况下,扩大投资仍然是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支撑。
贵州省社科院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晓登说,在投资的三大领域中,工业产能和房地产的过剩都比较明显,而只有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民生产品仍存在严重短板。因此把投资投向轨道交通领域,既能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又能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求。
初建城市仍需谨慎
《第一财经日报》统计,今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先后批复了济南、南宁、成都、呼和浩特、南昌、南京、长春、武汉、北京、天津、深圳共11个城市的轨道交通近期建设或调整规划,总投资高达9530.9亿元。这其中,济南和呼和浩特属于首次获批修建地铁的城市,目前全国总共有39个城市获批修建地铁。
第40个修建地铁的城市也将很快产生。根据国家发改委披露的消息,近期还将新批安徽芜湖和河南洛阳的城市轨交规划。无论是芜湖还是洛阳获批,都将改变内陆省份非省会城市没有地铁的历史。预计到2020年,符合国家建设地铁标准的城市也将从已经批准的39个增加到50个左右。
不过,初次申报的城市首轮建设规划仍由国家发改委会同住建部审核后报国务院审批。对此,彭澎认为,能否建设地铁有严格的标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需要建地铁,控制一下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初次建设的城市由于缺乏经验,因此由国务院‘把关’一下,也有利于决策更加科学。而已经建设过的城市,如北上广等城市经验很丰富了,相对也不用那么严格。”
那么修地铁有哪些门槛呢?根据2003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城市的GDP要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要超过100亿元,市区主城区人口超过300万人以上,预测的客流强度每公里要3万人以上才能够修地铁。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因素,GDP和财政收入两个指标已经失去了参考意义。相比之下,城区人口规模和线路客流量更为重要。专家认为,修造城市轨道交通必须要有一定的客流量,没有客流量,建立在客流量基础上的沿线土地综合开发、广告商业开发等就举步维艰,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可能就会背负沉重的财政压力。
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提出,城市要结合自身经济、人口、客流需求等情况,根据线网规划编制5~6年期的建设规划。拟建地铁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拟建轻轨初期负荷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4万人次。
对三四线城市来说,未来是否上马地铁仍需谨慎,这是因为地铁造价成本非常高昂。李国勇介绍,轨道交通的投资尤其地铁的投资比较大,每公里造价现在已经从5亿元上升到七八亿元,北京甚至超过10亿元,筹资需求量很大。对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来说尚能承受,但对一些三四线城市来说,就面临不小的资金压力。(.第.一.财.经.日.报) 发改委力挺轨道交通 建设潮提振中国经济
据近日“2015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高层论坛”透露的信息来看,在我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城镇轨道交通工程包获得发改委加速审批,明确指出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年新开工项目里程达3000多公里,轨道交通建设已为后房地产时代提振中国经济的重要法宝。
轨道交通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空间较大
2009-2014年中国轨道交通营运里程逐年增长,2014年总里程达到11.48万公里。其中,2014年铁路运营里程达到11.2万公里,占到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的97.56%,城市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合计0.28万公里,占比2.44%。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目前占整体比重较小,市场空间有待进一步被打开。
城市轨道交通迎来建设高峰
中国当前处于城镇化高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率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这意味着每年有两千万左右的新增城市人口,由此将给中国现有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带来巨大挑战,另外中国城市建设的同时还需受到国家保护耕地政策的限制,因而决定了中国城市只能走土地集约型发展道路,不能向美国等国家一样发展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为中国的首选。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65年开通的北京地铁1号线,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较为缓慢。步入上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中国先后出现两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高潮,当时各个城市纷纷推出地铁、轻轨修建规划,投资热情一度高涨,但考虑到财政实力,国家批准的却并不多,批准建设项目基本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历程可以看出,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新运行轨道交通里程都在50公里以上,有多个年份(2003、2005、2007、2009、2010、2013、2014)通车里程在100公里以上,显示出中国地铁及轻轨建设步入快速发展期。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09-2014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逐年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25.56%。2014年,为3155公里,较上年增长409公里;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情况来看,上海市城轨交通运营里程为643公里,总里程排名第一位,而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全年新增运营里程排名全国第一,达到95公里。
从各地城市建设来看,全国正面临各地都在急速增长的轨道交通建设需求。除了已有地铁投入运营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青岛、大连、南京等30多个城市也纷纷批复或已经申请轨道建设项目立项。(.搜.狐)京津冀一批大项目年内启动 轨交建设密集推进
为全面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并加大年末稳投资力度,围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领域,京津冀各方将于四季度陆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同时有序实施一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先行项目。
据经济参考报11月12日报道,这些项目包括推进京津冀城际铁路规划和建设,打造首都大外环高速通道,建设曹妃甸国家级石化基地,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等等。
据了解,计划投资近600亿元的京张高铁日前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预计年内全面开工建设,2019年竣工投入使用。该线路建成后,北京到张家口只需1小时。
京滨城际铁路、京唐城际铁路亦有望在年底开工建设。京滨城际铁路是北京到天津的第二条城际铁路,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10月下旬已经与天津开发区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将投资约300亿元在天津开发区设立京滨城际铁路投资建设主体公司。而京唐城际铁路最终将延伸至曹妃甸。此外,津保铁路目前已经进入联调联试阶段,预计年底正式开通运营。
各方着眼于建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今后,将重点推进京津冀城际铁路规划和建设,除上述提及的几条线路外,近期可能开展的工作还包括加快石济客专、京沈客专及张呼等快速铁路建设,启动建设京霸城际、廊涿城际、张大客专等项目,谋划建设京石、保沧、霸衡、石黄、石津、承津、环渤海、聊邯长、石衡沧港、津保忻、京沧港等客运专线和城际铁路。此外,通州-燕郊、大兴-固安、亦庄-廊坊、房山-涿州、新机场-白沟、北京S2线延庆-涿鹿延长线、密云-滦平-承德市区、密云-兴隆等北京市轨道交通也在协商推进。
打造首都大外环高速通道也是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涉及密涿、张承、承平三条高速公路的建成。据悉,张承高速公路张家口段二期工程102公里主体工程日前已经全部完成,预计年底全线通车运营。
在产业升级转移方面,受制于河北省钢铁行业去产能,传统产业中的一个发展重点确定在石化能源领域,尤其是围绕曹妃甸,将推出多个重点项目,包括建设曹妃甸国家级石化基地、加快推进曹妃甸千万吨炼油项目、规划建设曹妃甸原油战略储备库等。据了解,2014年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联合印发《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将曹妃甸列为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按照规划,曹妃甸区规划86平方公里建设石化产业基地,并依托曹妃甸港配套30万吨级原油码头4座、10万吨级LNG码头4座等设施,确保充足的原材料供应。今年10月24日,曹妃甸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投资合作推介会举行,河北浅海化工集团15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等8个重点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达560多亿元。而中石化曹妃甸千万吨级炼油项目则早在年初就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批复。
此外,渤海新区石油化工基地、任丘千万吨炼油项目、华北油田大型天然气地下储气库、渤海西岸油气接卸站及调峰储备基地等项目的推进建设工作也将于近期展开。
汽车产业是产业升级转移方面另一个重点。近期重点工作除了包括加快北京现代沧州工厂、北汽集团河北(黄骅)汽车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以外,一个新的亮点在于“大力发展电动汽车整车及关联项目,打造石家庄、邯郸、承德、曹妃甸、张家口、邢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10月30日,河北奥洁新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股交中心成功挂牌上市。而在去年,比亚迪已经落户承德,并拟建北方最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基地。此外,石家庄的中博汽车、定州的长安汽车等新能源汽车项目也正在加快建设。据了解,为加快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河北省将重点打造保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石家庄电动汽车、邢台电动汽车、唐山曹妃甸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衡水电动汽车核心部件、邯郸动力电池等六大产业基地,并以唐山市为重点,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
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在农业层面上也有重大突破,目前已成立了“京津冀农村产权交易市场联盟”,正在邀请区域内各类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加入,将进一步整合京津冀三地的涉农资本。而在金融服务方面,河北省还在谋划建立石家庄股权交易所与“新三板”市场的合作对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