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在湘钢135MW超高温高压余能发电站集控室内,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观测主蒸汽压力等数据。湘潭市两型办政策改革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湘钢利用锅炉回收烧结废气余热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后年机组发电量可达7亿度,年节约标煤1万吨,节约外购电费2.532亿元,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利用锅炉回收烧结废气余热进行发电,只是湘潭新能源发电技术推广的集中体现之一。据了解,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两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2012年底,我省提出“十二五”期间,在长株潭试验区范围内重点推广新能源发电技术、“城市矿产”再利用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沼气化推动农村畜禽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等十大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清洁低碳技术。目前,湘潭十大清洁低碳技术推广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促进湘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新能源发电技术推广走在全省前列
11月16日,湘电风能总装车间内,工人正在进行零部件装配,不时有插车在过道上行驶,运输各种零部件。
据了解,以湘电为龙头的风电产业技术联盟年产值已经突破100亿元、年利税突破10亿元,建成了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其开发的5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达到了世界领先技术水平。
截止2014年底,仅在我省就实现风机安装398台,实现减排93万吨标准煤/年。目前,我市风电整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名列国内同行第五位,奠定了我市风电整机企业的“国家队”地位,有力推动了我省绿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除了风能发电,我市坚持集中规模化开发与分布式“开花”相结合,搭建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商业模式。经过几年的培育,我市的风能、光伏、地热能利用等产业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产业规模上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目前,我市已在湘潭经开区、天易示范区、岳塘区、韶山高新区建设50.8MW光伏屋顶电站项目,实现年发电量6250万度,可替代标准煤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25万吨;在全省率先建设家庭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已有十几户家庭光伏电站实现并网发电。生物质能方面,在湘潭县梅林桥镇郭家桥村建成了湖南首个大型秸秆沼气工程,可年处理水稻秸秆600吨,处理猪粪水2500吨,年产沼气15.33万立方米,供气400户。
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开展十大清洁低碳技术推广工作,我市已争取各类专项或补助资金33879万元。
推进“城市矿产”再利用
雨湖区鹤岭工业园内,放眼望去,土地平整空旷。这是长株潭再生资源利用加工和物流中心项目地的景象。
长株潭再生资源利用加工和物流中心一期工程项目,占地面积约150亩,包括分拣加工车间、商品交易楼、办公楼、宿舍楼、信息中心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是集再生资源回收、交易、仓储、服务和长株潭资源配置一体化的现代化、多功能、区域性、环保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集合体。
在资源再利用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那么,项目回收规模有多大呢?“一期项目完成后,可实现分拣加工废塑料20万吨/年;储存、分拣、转运废钢铁20万吨/年;储存、分拣、转运废纸10万吨/年。预计将达到年均回收加工再生资源60万吨以上,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完美结合。”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自建污水处理设施设备,严格执行环保规范标准,将长株潭的城市废弃物加以充分利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资源再生”。
此外,我市重点推广废旧电冰箱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回收、废旧电器的机械破碎与分选、报废汽车车身整体破碎与废钢加工一体化等技术。桑德报废汽车拆解及资源利用项目已经出资350万元收购原湘潭市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公司,取得了报废汽车拆解资质。
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推广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我市重点推广有色金属冶炼废水分质回用集成、电化学深度处理、重金属废渣资源化再利用等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成效显著。
备受关注的竹埠港“退二进三”项目,目前整体关停退出搬迁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8家企业已经全面实现停产并签订关停协议,共计完成投资185047.95万元。
企业关停后,经监测,全年共减少用电量约9600万度,减少用煤量约14.5万吨,减少废水排放约260万吨,减少废气排放约20亿立方,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约2000多吨。
锰矿地区综合整治工程同样效果明显。通过对毒性较大的电解锰渣、尾砂堆场进行综合治理,目前已完工80%以上;对锰矿产能落后、无配套环保设施的28家涉锰企业进行关停退出,目前已完成95%。此外,还完成了湘钢三烧、京燕化工等一批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建设绿色低碳城市
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兴产业,倡导全民参与的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将是我市清洁低碳技术“十三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市两型办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主动与国家和省相关规划衔接,将低碳发展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相结合,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战略框架。
同时,努力聚集国内外各种低碳领域创新要素和资源,引进一批我市低碳发展转型急需的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市低碳发展。密切跟踪低碳领域技术最新进展,发挥科技进步先导作用,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形成低碳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碳汇能力等低碳发展重点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和建设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我们将通过加大低碳宣传教育力度,普及低碳理念,全面提升市民低碳发展意识。通过倡导低碳出行、绿色消费等可持续低碳生活方式,营造全民参与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市两型办政策改革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全民参与,才能更好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相关:
十大清洁低碳技术包括:
新能源发电技术,“城市矿产”再利用技术,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脱硫脱硝技术,工业锅(窑)炉节能技术,绿色建筑技术,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污泥垃圾焚烧技术,城市公共客运行业清洁能源及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沼气化推动农村畜禽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