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是可再生能源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西部地区日照和风能资源丰富,相对东部来说地广人稀。因此早期新能源的发展,多以西部的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和风场为主。
胡焕庸线,又称黑河-腾冲线
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按胡焕庸线东南半壁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94.1%)
然而中国绝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国土东部和南部。由于当地负荷不足,外送通道有限,在西北发展集中式电站遭遇“弃风弃光限电”的尴尬。而东部地区虽然负荷密集,但土地资源也相对稀缺,集中式电站的发展空间业已饱和。未来一个时期,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将成为主流的发展方向。
相对于光伏来说,风电占地面积较小,然而就算是这样,很多风场还是被“挤”到了海里。除了海岸线风能资源丰富的因素外,节省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考虑。或许是受到海上风场的启示,近几年光伏板也被越来越多地部署到水面上。
分布式光伏与农业相结合,本质上只是对农业用地(水面)的简单改造,不但解决了可再生能源用地问题,电费收入还增加了土地的产出,可谓一举两得。近几年,在东部沿海河湖纵横的地区,渔光互补的模式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资源优化复用行之有效
长江中下游地区集中湖泊密集,在过去几年中,多个省份已部署渔光互补项目。在鱼塘之上建立分布式光伏电站,对于一些不喜光的特色鱼类、虾蟹的养殖毫无影响;并且与传统地面电站相比,水面光伏的温度和通风条件更为优越,更有利于光伏组件延长寿命,提高转换效率。
梳理近两年已部署和规划中的渔光互补项目,可以看出,位于长江下游东部沿海的江苏和浙江是此类项目最活跃的地区。
近年来渔光一体项目不完全统计
(含建成及规划中)
江苏兴化项目于2014年8月建成,截至2015年11月6日,该电站发电量已突破4亿千瓦时,年均发电量约3.6亿千瓦时。
兴建较早的江苏建湖早期项目,其2012年发电量2457万千瓦时,销售收入2904.6万元;2013年发电量3819.808万千瓦时,销售收入4260.8万元。
对资源的复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建湖项目又进行了多期扩展,渔光互补模式也得到广泛地推广和学习。
引资本市场关注
由于科学优化经济可行,渔光互补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关注。
今年年中,上市公司通威股份与林洋电子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6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联合开发渔光互补光伏终端应用市场。
最近,通威股份拟定向增发23亿元,收购通威新能源,进军光伏发电业。定增公告称,通威股份主营饲料业务,覆盖全国范围30万水产养殖户,池塘水域面积达到400万亩。定增方案将结合养殖和光伏两大产业,开拓渔光一体项目。
尽管该方案被证监会否决,但公司召开董事会决议认为,光伏新能源业务与公司原有主营业务的有效结合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及公司利益提升,是公司未来战略发展方向。董事会决定继续推进相关重组事宜。
10月,上市公司大湖股份称,将转型综合经营模式,新设五大机构,其中的大湖光伏能源事业部致力于发展渔光互补项目。
公告称,公司180万亩自有水面资源中有近20%的浅水区域和滩涂,为充分挖掘资源价值,在不影响渔业生态放养的基础上,公司选择部分光照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适宜的位置,实施“渔光互补”型光伏电站项目开发,发展新能源产业。
早在农耕文明兴盛的时代,中国人的老祖宗就发明了“桑基鱼塘”——挖深鱼塘,垫高基田,塘基植桑,塘内养鱼。经过简单的改造,使同一块土地的产出倍增。今天,走过工业时代,渔光互补的模式同样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持续发展的理念,闪耀着资源多重利用、收益倍增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