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总有为数不少的城市遭遇暴雨而内涝,让城市看海成为每年一度的心酸自嘲自黑嘉年华。城市内涝这个顽疾如何破解?这些年来,有无数专家做出诊断,问题的病灶也众所周知了,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决起来,也必然无法很快药到病除。在当前,“海绵城市”成为热门,多地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但海绵城市能不能解决城市看海的问题?它是否真有现在一些人认为的破解看海之功效?对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与工程院副院长谢映霞的研究,给我们带来更深入和理性的思考。
现在“海绵城市”特别热,为什么热?一来这个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即“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二来是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年初联合发出通知,做试点城市。试点城市每年能获得国家几个亿的资金补贴,一定三年,所以地方积极性很高,既能实现政治理想,又能获得国家财政上的资助,所以特别热。不管是政府还是老百姓,都还是比较支持这个事的。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国外在应对灾害时经常用R esilient这个词,实际上它讲的是弹性和应对,城市的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要能恢复,能应对,能很快地恢复城市功能,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海绵城市的概念集中在雨水方面,把新的治水理念融入城市开发建设中。原来水来了就把它排走,现在讲要因势利导,顺应自然,其实古时候就有这样一种哲学思想;再有,针对城市病,也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渗、滞、蓄、净、用、排的组合方案,强调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概念,这是关于海绵城市的理解。
内涝源于破坏了生态系统
现在为什么城市经常内涝?刚一下雨,地面就积起水来了。这是因为近些年来城市开发建设速度非常快,在整个开发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硬质铺装,原来都是农田、林地,现在不是马路就是屋面,这个就改变了地表的径流。还有拦水造坝,占用林田,填了好多湖,河道加盖板,明沟变暗沟,这样过水能力肯定减小。城市开发建设中有很多破坏山水林田湖的行为,破坏了原来的生态系统,所以就蓄不住水了。城市周围的湿地可以抵御洪水、调整径流,改善气候,也能控制一些污染,但是这些湿地都大量地减少了。城市建设占用了很多土地,建了工业区、开发区,盖好多房子,全是硬质铺装,客观上影响了很多原始生态的环境。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污水排走,地下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的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山水林田湖是个生命共同体
“海绵城市”到底是什么内涵?国际上是怎么提的?它能做什么?怎么建?现在提到了生态优先的原则,不管是开发还是建设,都是生态优先的原则。再就是自然和人工相结合,要效法自然、施法自然,虽为人工,宛若天成,要将人工和自然相结合。这么大的城市集中在这里,纯自然做不到人类需要时又吸收又释放,所以还要有一些人工设施辅助,这个就是它的意义。
说起海绵,有一个狭义的概念和广义的概念。狭义的更多是指小海绵,就是源头控制这一块,就是没有进入河流和管网以前,要让它及早地、分散地、源头地控制雨水的流量和水质,城市里见缝插针地做绿地和雨水渗、滞、蓄、净、用、排的设施,这是小海绵的概念。从生态意义上讲,还有个包括山水林田湖的大海绵。一个大湖、河道能够更多地蓄存雨水,更多地释放和吸收雨水。不管怎么说,海绵城市最核心的是城市建设理念的转变。城市发展到现在,理念变了,屋顶绿地、植被草沟、生物滤池等很多东西要融在已经建成的城市区域里,要多做这些能够吸收水、渗水的设施,包括雨水花坛、树池、坑塘。
整个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讲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都是有关系的,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所以,要使大海绵真正发挥作用,应该从整个生命共同体来考虑,它能够消化、吸纳的量更大,这也是专业上很多人认同的。比如说湿地,城市中的大湿地,都有很好的生态功能。
概括起来说,“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在雨水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和国际先进的雨水管理理念一致的,它也能够解决中国的雨水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措施,不是简单地排走了之。我们现在优先考虑能不能更多地渗一点,如果渗透的话,就能涵养地下水,能部分地缓解一下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滞、蓄在解决城市内涝方面都是能发挥较好作用的。其实历来排水防洪讲的都是蓄、排结合,当然洪水特别严重的地区是以排为主,要尽快排走,不然都在这儿蓄着也不行,所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综合考虑,要通过具体的工程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削减峰值流量,解决一些水污染问题,源头都控制了,最后进入管网的雨水相对干净一些,河道干净一些。所以,建设“海绵城市”一方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让它恢复一些自然生态。再有,可以控制部分雨水的污染。
“海绵城市”与低影响开发
“海绵城市”的概念不是凭空来的,国际上也提了很多类似说法,它虽然没有非常明确地叫“海绵城市”,但有很多类似方法,比如可持续排水系统,这是英国提的,LID (LowIm pact Developm ent)就是低影响开发,是美国最早提出的,就是讲城市开发对自然要干扰最少。这些提法国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开始了。澳大利亚叫WSU D(W ater Sensitive U rban D esign水敏感设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然条件好,它的城市密度稀疏,有大片的林地、绿地,所以他们特别注重雨水的管理,怎么蓄、怎么存,有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
国际上这三十多年都一直在提这些理念、做这些事情,这是因为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都是一样的,解决的理念是一样的,原理也是一样的,这些概念都是相通的。国外这几十年都是以水污染治理为目的,解决水污染问题要从源头控制,所以有一系列绿色的基础设施。再有这跟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有关系,它一旦建了就是现状,它埋到地下了,再翻出来就非常困难,所以就会想别的办法,比如想地面上的一些办法,通过这些绿色基础设施弥补一些问题。现在讲的绿色基础设施,就是指绿地、河湖、坑塘等,是一种统称的概念。灰色基础设施是指像管道、泵站、人工调蓄池等设施。
绿地除了景观功能外,还有很多其他功能,例如储水、蓄水功能。要发挥这些作用,绿地标高就要低于路面和街坊的标高,要有通道、开口,要透水,这就需要很多细节设计。这个就是讲低影响开发设计,就是小规模的、分散的、源头的设计,通过这个对雨水产生的径流和污染达到控制。实际上地面特别脏,空气也特别脏,一下雨都随着雨水下到地面来了,所以初期雨水是特别脏的,污染特别严重。国外为什么从这块做起?几十年前、莱茵河、泰晤士河也是很脏的,除了建污水处理厂,不让污水排入水体外,面源的污染问题也要处理,不然建完了污水处理厂,河还是脏的,还是没有达到目的。所以从源头采取这么多措施,使开发前后的水文状况不要有太大的变化,这就是低影响开发。
低影响开发在国内也用得很多,从2008年到现在建设部一直在推广这些技术,比如减少不透水的面积。现在有一些透水砖,除了绿地透水,砖也有空隙,结构设计也能够透水。雨水花园、花坛,特别大的树根系也能吸收很多水,比草的效果还好,雨水箱和地下储水池,还有湿地,这一系列都是低影响开发的设施,这个设施主要起到控制水质和水量的作用。它应用到什么地方?老在公园里做有什么意义?公园本身就没那么大灾害,淹一会儿也没大关系,主要是应用在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这些小的分散设施就在这里应用。工业区、商业区建好了,没有那么大的空地面积,再挖湖,再重修一条河,不太可能,所以就是各个地区源头上见缝插针做好设施,也能够缓解很多问题。当然特大暴雨时还有其他措施。每年下暴雨也就那么几场,而常态下,降雨10-20毫米的雨水,通过这些措施都能解决了。
“海绵城市”的实现途径
实现海绵城市的途径有这么几条:一是对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保护山水林田湖。二是对已经破坏了的生态环境要进行一些修复和恢复。三是新建的时候一定要进行生态型的开发,新的开发区和新的小区一定要按照低影响开发原则建设。
现在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占了很多低洼地,其实这是发生内涝的根本原因。要把低的地方垫起来也要很多钱,在低洼地面没有办法,就采取很多其他措施。这个大的排水系统比如下雨,河道很畅通,它流到河里去,不会形成很高的积水,就是我们的出口也不畅通,就堆在路上,本质上城市地形竖向没处理好,老有低的点。立交桥是最典型的,人为地弄了很多下穿式的隧道,公路桥、铁路桥都是这样,下雨瞬间那水就到立交桥底下了。应对大暴雨,不仅要靠管网系统,还要靠河湖水系。河湖水系是城市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排水的重要环节,它在维持生态系统循环、调节城市小气候、降低热岛效应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内容,不可忽视。
“海绵城市”实际上不仅牵涉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低影响开发这些源头控制措施,还和河湖水系、调蓄空间等有关系。海绵城市的建设既要考虑源头的控制措施,也要从大处着眼,共同构建这样一个大的海绵系统,保护山水林田湖这一生态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其实是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弥补水资源不足,保证水的安全。很多地方已经是城市了,不可能完全恢复自然的状况,完全靠自然的状况解决所有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根本的目的是要维持生态平衡,保证水安全、治理水环境、涵养水资源、改善水的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得从大局着手,既要考虑山水林田湖这些大的方面,也要考虑小的源头处理。
“海绵城市”在很多方面的确都有作用,但是任何措施都是有一定限制条件的,它不可能是万能的。其实真正的意义还是要因地制宜地解决当地的问题,当地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个就是我们的目的。